城市話題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喚醒春天 喚醒現代 莎夏.瓦茲新編《春之祭》
二○一三不只是華格納和威爾第誕生兩百周年,同時也是斯特拉溫斯基的舞劇《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1913)首演後的一百周年紀念。《春之祭》對廿世紀音樂發展影響之深刻,眾所皆知。而《春之祭》的音樂還可以隨著時代在人的記憶中喚起什麼樣新的生命,總是可以從它新的編舞中來一探究竟。為了慶祝一百年前這部作品的誕生,柏林邦立歌劇院(Staatsoper Berlin)特地邀請德國知名編舞家莎夏.瓦茲(Sasha Waltz)在今年重編新舞。十月廿六日,瓦茲的《春之祭》在柏林席勒劇院登場。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全民披薩》 反諷共產北韓 在南韓首爾藝術市集看金滉劇場影像實驗作品
由旅英南韓藝術家金滉製作的劇場影像實驗作品《全民披薩》,在今年十月的南韓首爾藝術市集中展演。作品從一則○九年北韓領袖金正日派遣美女廚師赴義大利學習正統披薩製作的新聞出發,以四段虛實交織的情節鋪展,不同食材各自突顯,卻又彼此搭配詰問,反諷共產體制下的北韓政府,也對同文同種的北韓人民表達關懷。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世界的另一角 歐洲即興音樂節初探
二○一三年的夏季,本文作者、台灣鋼琴家李世揚應邀赴歐洲親臨幾個重要的即興音樂節,本文將分享他於奧地利尼克爾斯多夫第卅四屆「對立音樂節」、法國米魯斯第卅屆「氣象音樂節」的所見所聞。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揚為「氣象音樂節」卅年來首位受邀演出的台灣人,不僅身為樂手,同時也作為聆聽者,透過多方角度觀察,期能更客觀理解,分析台灣相對於歐洲所面臨的處境。
PAR /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Performa雙年展 難以定義的展演風景
由美國知名藝術學者RoseLee Goldberg創辦的Performa雙年展,十一月在紐約展開,共有超過一百個不同的「節目」,在超過四十個地點舉行。Performa是一個呈現「各領域的現場視覺藝術表演」的藝術節,參與的藝術家非常國際化,也非常「跨領域」,所以也相當難以定義,其中很多「作品」都可以歸類為“Performance arts”(行為藝術)。
PAR /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土裔女藝術總監上任 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展開新章
柏林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的新任雙總監於十一月上任,其中雪敏.朗霍夫既是女性又是土耳其裔,備受矚目。朗霍夫早先在瑙寧街劇院即以「移民後裔劇場」打造劇院特色,接任新工作後則宣布要帶領劇場走向一個更開放的城市劇場,多元包容。
PAR /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表演藝術搭橋梁 作品多國合製正夯
表演藝術的文化軟實力,是國與國之間增進交流與了解的利器。英國與歐盟各國透過官民結合的網絡,推出“Currency”計畫,讓來自不同文化的藝術家產生對話一起創作,從早期的單一宣傳轉變為多邊交流,效益令人期待。而英國也將明年訂為「英俄文化年」,希望透過展演交流,增進兩國的了解與信任。
PAR /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MPAA計畫 讓業餘藝術家也有個「家」
PAR /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孟京輝作品再破千場 從藝術到市場可以成功?!
中國知名導演孟京輝的作品《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十一月初舉行千場紀念演出,頗受矚目,這已是孟京輝繼《戀愛的犀牛》後第二個演出破千場的作品,為何可以演破千場?議題切中觀眾體驗、手法一針見血,都是原因,而更重要的是觀眾基本盤,沒有觀眾,戲再好也不會有多大的持續力。
PAR /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紅樓夢—夢紅樓》刪減文革情節 「港芭」疑涉自我審查
在上個月下旬「香港舞蹈節」開幕演出的香港芭蕾舞團《紅樓夢—夢紅樓》,因第二場演出的內容與首演不同,牽涉文革情節的片段經大幅度刪減,引發「港芭」是否有內部施壓的懷疑。雖然舞團否認,但原創編舞家王新鵬卻表達反彈,似乎另有弦外之音。
PAR /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俄國歧視同性戀 葛濟夫、涅翠柯被要求表態
因為俄國總統普亭在今年六月簽署法案,禁止「宣傳非傳統關係」,使俄國境內的同志感受威脅,也引發各國人士的強烈反應。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開季首演柴科夫斯基《尤金.奧涅根》,演出的俄籍指揮葛濟夫與女高音安娜.涅翠柯,都遭到抗議並被要求表態,而且抗議從場外延燒至場內,讓所有觀眾都得面對這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