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回覆:瓦登湖》巧用數位影音 讓人看得「自然」

關注數位文化發展的導演沛赫新作《回覆:瓦登湖》,以「數位化」舞台、電子音效及人造影像投影的現代感演出,來回應作家梭羅在結束森林隱居後寫下的作品《湖濱散記》,頗受好評。除了科技感很強,但形式上仍算中規中矩,沒有什麼過於挑戰大家耐力的革命手法,如詩如畫且出人意外地毫不冷場,大家都看得懂又留有各自解讀的空間。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荒誕喜劇《驢得水》 靠口碑打出長紅票房

《驢得水》是北京近兩年頗受矚目、票房滿座的小劇場戲劇,除了荒誕喜劇的趣味與背後探討主題的深度,透過網路社群的傳播,口碑醞釀出的效應非常可觀,對宣傳資源少的小劇場戲劇來說,《驢得水》算是這兩年北京一個以口碑建立票房基礎的最佳範例。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演出前後意外狀況頻傳 也是「看戲的憂傷」?

這時節演出活動頻繁,宣傳如何突圍讓劇組傷腦筋,但不管好壞,總是進場見真章。不過,最近幾檔戲如音樂劇《劇院魅影》、《芝加哥》,還有影劇大咖陳道明主演的《喜劇的憂傷》,分別傳出演出中斷電、製作單位內部理念差異導致取消演出,與主角生病延後演出演出連帶造成後續檔期無法安排的等等「意外」——大家買票時充滿期待,但卻也像風險投資,可能希望落空,也是「看戲的憂傷」。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同時演兩戲 演員演技大挑戰

同時演兩齣戲,對以身體程式演出的戲曲演員來說是家常便飯,但對講究自然生動的西方劇場,就是演員的一大挑戰了!最近紐約有幾檔一台演雙戲的製作,在戲碼選擇上分別都有足以兩相串連的主題,而演員一人飾多角、易於更換的布景設計等,都是製作的大挑戰。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莎夏.瓦茲舞團喊停 震驚德國表演藝術界

二○一三年歡慶舞團廿周年的德國知名編舞家莎夏.瓦茲,在一整年慶祝活動的尾聲,丟出驚人的震撼彈,解雇所有舞者,此後只接委託創作,不以舞團型態創作。創作成就斐然、跨界規格驚人的莎夏.瓦茲表示,因柏林文化單位無法承諾給予長遠經費挹注,因此難以好好完成作品,既然經費不足以建構理想,不如就解散舞團。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皇家宮廷劇院《美食家》 帶觀眾來場飲食冒險

讓觀眾邊用餐邊看戲,在西方劇場是很少見的(在東方傳統劇場倒是很正常)。近期皇家宮廷劇院的新戲《美食家》,讓觀眾在劇場中享用三道餐點,搭配劇情進行,讓一杯即食扁豆湯,串起劇中人物的兒時回憶。而劇中也穿插現下最受矚目的飲食議題,讓人看戲吃喝之外,讓人省思。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兩位國立劇院總監新任命 宣告新的劇場時代來臨

法國現任女性文化部長費黎皮特自上任以來,動作頻頻,勇於改革,其推動的國立劇院藝術總監更新,更讓劇場界屢屢跌破眼鏡。最近宣布的兩位新任國立劇院藝術總監,都屬嶄新的「後戲劇劇場」一派,跳脫傳統文本戲劇,也呼應文化部長倡議新劇場美學的主張。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首屆市民文化節話劇大賽 打造弄堂裡的鄰居「民星」

由「現代戲劇谷」承辦的「首屆市民文化節話劇大賽」,歷經半年,總共卅支隊伍入圍最後決賽。決賽戲碼描繪身邊的精采與感動,以民間活潑的視角和語言,展現上海另一種繽紛風情。話劇大賽找來焦晃等多位知名人士參與頒獎,頒出「最佳市民原創劇碼」、「最具人氣市民話劇」、「最佳編導獎」、「最佳男/女演員」等獎項。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從歐洲到中港台澳 探索劇場文本新趨勢

由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主辦的「文本與劇場:廿一世紀發展趨勢」於十二月十一至十六日舉行,內容包括導演工作坊、讀劇沙龍、講座及劇場研討會,邀請了海外多位嘉賓來港,探索、討論文本最新的發展。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尋找當代英雄群像 2014香港藝術節預覽

在今年香港藝術節所展現的當代藝術英形象,並非是打敗巨龍或惡霸的對抗性角色。相反的,我們看到的,都不是個人主義式的自我創造,而是回到過去,試圖與經典對話,賦予傳統新的生命。不論是《水滸傳108之終極英雄:蕩寇誌》,三部多元化的莎士比亞製作,還是對華格納的新詮釋……呈現了在今年香港藝術節中演出的英雄們,幾乎都採取了和解的立場,不像早期現代主義,把傳統當作革命的對象,而是努力活化傳統,創造一個既傳統又當代的新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