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身分、語言與肢體動作的轉譯 瑞士編舞家巴赫柴特希斯的《從A到B,通過C》

瑞士編舞家亞歷珊卓拉.巴赫柴特希斯的創作,跨足舞蹈、行為藝術與視覺藝術,近作《從A到B,通過C》正在各大藝術節、美術館和劇場巡迴。演出中,亞歷珊卓拉與另外一男一女兩名舞者,三個身體互為彼此的鏡像,透過影像媒體,在彼此的身體之間,在語言和身體運動之間,尋找行為表演的新空間新語彙。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肉身上陣 挑戰性靈 2015英國「潑灑藝術節」

由藝術家羅伯.帕西提策劃的「潑灑藝術節」,以基/激進的態度結合社會實踐,邀請的非主流藝術家與作品著重權力、壓迫、殘障、邊緣等議題。今年在倫敦舉行的藝術節以「性靈」(On Spirit)為主題,諸多藝術家用肉身與性別認同為創作的出發點,並使用了公共空間與多媒材(含身體、裝置、影像等),創造不同層次的觀眾互動。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舞台上塗「黑」變「黃」 引爆藝術之外的族裔爭議

在舞台上由白人扮演黑人或黃種人時,多以塗色變臉來呈現,但在現在的美國,這樣卻會招還種族主義的批評,以致今年大都會歌劇院《奧泰羅》新製作就宣布主角摩爾大將軍不會化黑臉妝,而另一個本由白人扮演日本人的《日本天皇》製作,也因怕招致批評宣布取消。因為這是歷史社會環境造成的種族不平等,涉及的是強勢族裔搶奪了弱勢族裔的話語權,這樣的政治問題,無法從藝術上解決。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律師作家席拉赫首部劇作《恐怖》 讓觀眾進場當陪審團

德國知名的刑事辯護律師席拉赫,同時也是暢銷作家,近期更踏入劇壇,首部劇作《恐怖》由柏林德意志劇場與法蘭克福劇院同步搬上舞台,藉由一場對戰機飛行員的審判,探討恐怖攻擊與德國的法律、道德選擇,觀眾入場成為評審團,在聆聽辯護之後,下半場決定主角的有罪與無罪。互動式的演出引發熱潮,接下來有多個劇院將加入《恐怖》演出行列。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障礙藝術家受矚目 展現豐沛生命力

在英國,障礙藝術家(Disabled artists)逐漸受到矚目,繼二○一二年倫敦奧運的文化奧林匹亞中關於障礙藝術家的Unlimited 計畫之後,英格蘭藝術理事會延續辦理相關獎助,讓動能持續下去。最近在沙德勒之井劇院演出的《愛上芙烈達》與在巴比肯中心的《後台餅乾島》,分別由兩位障礙藝術家創作,形式親切,讓觀眾藉此更增添一種看待世界和藝術的方式。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無證件難民上舞台 演時事戲劇爭取權益

由大巴黎地區的奧伯維理耶市「公社劇院」製作的《雨果街八十一號》,以卡夫卡小說《審判》的選段文字導入,讓八位男性難民親身上台,一一開口陳述他們的生命旅程。《雨》劇今年五月份首演,即引起巴黎各界關注。七月份,本劇赴亞維儂藝術節演出,並於十月份重新在公社劇院上演,依舊場場滿座。演出目的是希望通過遊行、抗議以外的形式,將劇場作為表達平台,藉此喚起當局重視,協助更多無證件難民儘早獲得合法居留與工作權。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江南水鄉以戲之名 三大節「劇」集蘇州

十月的蘇州,因三大藝術節慶——「第六屆中國崑劇節」、「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及「第六屆中國評彈節」輪番上陣而熱鬧非凡,計有十七台的崑曲、十八場次的評彈、卅齣不論大小的中國戲劇(戲曲),戲迷趕場趕得緊,但已舉辦多次的節慶,卻仍有宣傳行銷、售票狀況混亂的情形……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首辦「國際劇場工作坊節」 西九邀請各地藝術家來港交流

八月起,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特地舉辦了香港第一個「國際劇場工作坊節」,邀請多個海外單位,就各種美學議題與劇場形式,在香港舉行公開講座、對談與工作坊。此活動引起香港劇場界的高度興趣與期待,藝術發展主管劉祺豐即表示,工作坊節目的在於「製造更多討論空間,啟發更多新創作,開拓本土表演藝術的新領域」,為「日後雙方合作埋下種子」。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嘲諷中產價值的虛偽假面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馮・梅焰堡編導新作《塑膠製品》

在德國劇壇有「恐怖小孩」封號的梅焰堡,編導兼擅,作品常切入熟悉的客觀世界,以劇場手段拉出距離,藉敏銳的批判角度,提供反思。在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演出新作《塑膠製品》亦然,透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與幫傭間的互動,鋪陳在追求人權與自由的當代社會中所產生的結構之矛盾與傾軋,從而延伸出中產階級的心理優越與政治正確的虛偽假面。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無心插柳匯一地 非華人觀眾也青睞 今夏四檔中國團隊演出在紐約

今年夏天的紐約,兩個月內有四檔不同中國表演團隊的演出,有國家京劇院與「中國第一票房青衣」張火丁、中央芭蕾舞團,及中國製作單位在美國原創的多媒體舞劇《春江花月夜》。這四檔節目可看作是個無心插柳的中國表演藝術節,相較於之前到紐約演出的中國團隊,藝術品質與宣傳都更佳,亦獲得紐約英文媒體的報導,且在不送票的前提下,票房也都不錯,顯然有吸引到華人以外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