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第十屆華文戲劇節四月舉行 主場劇團演出香港風貌
兩年一度的「華文戲劇節」今年來到第十屆,將於四月份在香港舉行。這次將有來自中國、台灣、澳門及香港的劇團製作共十檔,共上演超過四十場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作品,讓觀眾見證當代華文劇場的多元面貌。其中香港因主場優勢,推出多檔不同類型的製作,從學院莎劇到新進劇團,關注議題有歷史有當下社會,精采呈現「香港製造」!
PAR /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滄桑巨變 理想何處 看胡恩威作品《中國建築一百年》
「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香港導演胡恩威,去年底在香港重演二○一一年製作《中國建築一百年》,由台灣演員崔台鎬、高若珊演出與中國建築發展相關的兩個時代知名夫妻——梁思成和林徽因,及當代中國地產大亨潘石屹和妻子張欣,以長焦距對準中國百年歷史中的兩個時代片段和人,完成一次見血見紋的特寫,以審視大河奔流的百年中國歷史。
PAR /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解除一本書的封印 里米尼會議記錄的《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奮鬥第一、二卷》
被德國政府「封印」多年的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在今年屆滿著作權期限,除了有學術界推出豐富註釋的版本,知名的「記錄劇場」劇團「里米尼會議記錄」也在去年推出《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奮鬥第一、二卷》,透過六位所謂的「生活專家」,到舞台上與觀眾分享他們接觸與閱讀此書的經驗、看法、甚至他們的私密家史……
PAR /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重現殘酷場景 在當代找回希臘悲劇性 卡士鐵路奇的《萬神殿之排檔間飾》
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去年底在巴黎秋天藝術節推出三部以希臘文明為主題之製作,其中的《萬神殿之排檔間飾》在巴黎恐怖攻擊十天後演出,劇中的殘酷場景讓觀眾回想起日前街頭橫屍遍野的畫面,具體表露出現實及其再現的模糊地帶,也讓人深度思考「觀看的方式」。在《萬》劇中,他試著在當代的環境下重新探詢希臘劇場的悲劇性——面對命運的不可測,如此渺小的我們是怎麼面對肉身的坍塌,要如何回答生死之謎?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如何「白話」仍有原味? 莎劇翻譯真是個問題
美國知名的「奧瑞岡莎士比亞戲劇節」近期宣布,邀請多位劇作家把莎劇翻成當代英文並演出,因為莎劇的語言歷經四百年,對現代觀眾來說確有理解上的困難,之前的白話譯本多只為了讓人理解原文而非演出用,但這個翻譯計畫的譯本將會上台演出,影響勢必不同以往。如何讓白話本上台演出,而不失莎劇語言原味,正是爭議所在。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難民危機搬上舞台 試圖鬆開社會死結
對德國社會來說,二○一五年的「年度字彙」無疑就是「難民」,難民議題在德國掀起正反兩面的反應,甚至極右派組織趁勢搧風助長,此時德勒斯登邦立劇院邀請社會意識強烈的當代德國名導弗爾克.洛胥,在對立不安的古城,推出《葛拉夫.歐德藍/我們是人民》一劇,把經典劇作與抗爭口號結合,融成一齣充滿深刻辯證的激進製作。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戴門.亞邦音樂劇新作wonder.land 探究人際、網際互動
由知名的布勒樂團主唱戴門.亞邦與國家劇院新任總監魯弗斯.諾里斯合作的音樂劇wonder.land,現正在國家劇院上演至今年三月。該劇將網路喻為《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兔子洞,青少年如同書中的愛麗絲,在奇幻、癲狂的網路世界中如何自處呢?國家劇院藉此機會希望能引發社會議題的討論,便與《衛報》合作舉辦辯論會,從不同面向來討論科技互動對人際之間的影響。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白人黑臉惹爭議 國家劇院被迫取消《奧塞羅》演出
巴黎國立奧德翁劇院原訂一月推出、由劇院總監呂克.邦迪執導的莎劇《奧塞羅》,卻因以白人演員演出劇中摩爾人奧塞羅,招致批評,只好取消改以《偽君子》代打,加上導演十一月突然辭世,讓此劇演出更遙遙無期。此一事件突顯的是法國戲劇界仍是白人的天下,雖然宣導種族平權多年,但事實擺在眼前,黑人角色竟是由白人塗黑臉詮釋,讓非裔藝術家情何以堪。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戰馬、法源寺、Haya與天橋 北京舞台活力四射
去年下半年,北京的表演舞台上呈現了四射的活力,有中國國家話劇院與英國國家話劇院合作製作的《戰馬》中文版首演、李敖同名小說改編的舞台劇《北京法源寺》演出、北京的蒙古樂團Haya的年度演唱會,還有天橋藝術中心的開幕……雖然普遍感覺經濟情況不佳,但二○一五年北京演出活動仍然頻繁,往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前進進」辦創作生態論壇 編劇交流初衷所思
近年來以多種形式推動「新文本運動」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在近期舉辦的戲劇節以「慢工劇作.本土轉化」為主題,除了演出也進行工作坊、講座與論壇,其中「新文本工作室2.0」邀兩位新進編劇胡境陽與李穎蕾以一年時間創作,並延伸舉辦了「近年編劇平台及創作生態」論壇,邀多位策劃人和劇評人分享經驗,除梳理香港的創作發展外,亦對照台灣不同計畫的策劃,觀照當地的編劇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