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倫敦新市長上任 期待藝文環境新局

甫當選大倫敦市市長的薩迪克.汗,以第一個選上倫敦市長的穆斯林為世人所知,但他在倫敦土生土長,深厚的在地連結,讓他提出許多與倫敦文化環境有關的政見,如為創意產業提供場地,讓藝術家工作;保護文化場館不受土地開發威脅;同時要推動倫敦文化自治區,讓每個自治區都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文化特色等。在薩迪克.汗提出的願景中,倫敦將繼續成為世界的藝術與文化首都。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經濟不景氣更要看戲 巴黎公立劇院釋利多

經濟不見起色,法國公立劇院也必須努力祭出優惠利多,讓國民依然能親近劇場藝術。巴黎奧德翁劇院新任總監布隆胥維宣布新劇季節目時,特別推出五齣全新製作的優惠口碑場,以半價邀請觀眾嚐鮮;老字號法蘭西戲劇院也跟隨英國國家劇院的腳步,與法國百代影業旗下的「百代現場」合作,挑選經典劇目在各地電影院同步放映,讓古典文學與大眾更親近。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鼓樓西劇場《審查者》停演 謀近利失遠慮做法引質疑

北京民營劇場鼓樓西劇場最近推出創立兩周年大戲《審查者》,卻在引發議論風潮之際被迫停演,明眼人皆知是演出內容被審查者盯上了。但成立以來皆演出西方「直面戲劇」的鼓樓西劇場,其不夠貼近中國社會現實的劇碼選擇與追求商業利益的操作模式,也讓期待劇壇多樣化發展者質疑。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金星女王扮母狗 話劇《狗魅Sylvia》中探人性

近期因犀利口舌評論,從電視真人秀節目評委,到獨當一面演出《金星脫口秀》的舞蹈家金星,最近與京劇大咖關棟天演繹《狗魅Sylvia》。《狗魅Sylvia》是百老匯劇作家埃.拉.格尼的作品,講述一位中年大叔撿了一隻流浪狗回家養之後,引爆了人狗爭寵的家庭危機。脫口秀女王金星化身劇中母狗,有的人覺得演狗很丟人,金姐覺得如果劇本好,就是讓演泡屎也心甘情願。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以位於兩邊的曖昧 重塑《三姊妹》當代性 巴西導演賈塔伊《要是她們當時真的去了莫斯科?》

身兼電影與劇場導演的巴西藝術家克里斯蒂安.賈塔伊,將契訶夫經典作《三姊妹》抽絲剝繭,以一句假設性的問題:「要是她們當時真的去了莫斯科?」重新強調出當代人面對過去、現在、未來的矛盾。透過劇場與電影手法的交錯運用,觀眾更深刻體會到在若無其事的表面下,三姊妹內心的徬徨與掙扎。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大都會列汶終於下台成真 林肯中心總裁突然離職

四月中林肯中心的人事地震連兩發,而且都是重量級,一是傳說已久的大都會歌劇院指揮列汶,終於確定退休,二是才就任三年的林肯中心總裁伯恩斯坦,竟然毫無預警地離職,令人錯愕。前者的接班人會是誰,是之後大家關注的焦點;後者則令人好奇這次閃電般的分手,背後到底有什麼內情?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葉利尼克新劇作《怒》 強烈迸發劇場政治力

近年以劇本為創作主力的諾貝爾獎作家葉利尼克,新作《怒》甫於四月中在慕尼黑室內劇院首演,由多次執導其劇作的史戴曼導演。《怒》以《查理週刊》慘案為出發,寫此刻的歐洲紛擾,難民危機,極端伊斯蘭,極端排外分子,尋常老百姓,各階層的憤怒都被她寫入筆下,整個劇本以艱澀的德語,不斷辯證憤怒的各種層面。演出長達四小時,演員在台上尖叫嘶吼歌唱,凌亂的舞台空間裡,怒氣蒸騰。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沒看過現場也能拿戲劇科目證書? 新教育政策引發爭議

英國的中學生可選修戲劇課程並取得相關證書,原規定選修學生須至少看過一次現場演出並且分析作品,但自九月起,到劇場看演出將不再是取得該科證書的必要條件。此政策一出引發劇場界人士議論紛紛,贊成者認為現在有許多劇場轉播,可減輕學生看戲的戲票、交通等經濟負擔,但反對者則覺得現場體驗無可取代,而少了學生團體觀眾,也會衝擊巡迴劇團、在地劇場的整體收入與經營。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從流亡者到新住民 穆阿瓦接任珂嶺國家劇院總監

懸缺三個月的珂嶺國家劇院總監一職,於四月初宣布由劇作家瓦吉.穆阿瓦接任。原籍黎巴嫩的穆阿瓦因中東戰亂流離,曾逃至法國卻未獲居留許可,後來輾轉落腳加拿大魁北克,從流亡者成為劇作家,筆下種種從個人生命史化出的離散之情、家國之思屢屢撞擊觀眾與讀者的心靈。穆阿瓦獲得法國劇場界重視,這次接掌以演出並推廣當代劇作家作品為重要使命的珂嶺國家劇院,是否能給低迷已久的法國戲劇帶來新氣象,令人期待。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中國國家話劇院搬演《杜甫》 引來「詩聖」發「密函」

整修六年、終於重新開張的上海美琪大戲院,定位為「精選劇場」,並將每年四月演出季命名為「琪遇季」。今年首個「琪遇季」邀來中國國家話劇院的《杜甫》,由王曉鷹執導,以杜甫曲折的人生經歷為主要線索,塑造他正直憐憫、憤世嫉俗、錚錚鐵骨的知識分子形象。但《杜甫》上演後,網路卻瘋傳一封來自「唐朝詩人杜甫」的「密函」,原來是評論者假托杜甫口吻,對演出表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