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文化多元是好生意? 法國劇場幕後的企業力量

法國政府智庫的研究指出,如果能降低不同族群(如性別、膚色等)之間的就業率差異,那麼法國的國內GDP將可提高6.9%,而在表演藝術界,也正有愈來愈多企業挹注資金,協助劇場推動各種提昇「多元性」計畫計畫項目包括演員養成、劇場創作參與,也含讓非中產階級觀眾入場看演出,可說是在實踐社會公義的同時,共同把產業的餅做大。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十八歲的上海國際藝術節 五十部作品迎金秋

第十八屆的「上海國際藝術節」已於十月十二日揭幕,將熱鬧到十一月十五日,超過一個月的時間,五十部作品齊聚滬上,中外交流場面繁盛。這次是逢中西兩位戲劇大家——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年,劇界紛向大師致敬,創排各類劇作以為紀念,崑劇、越劇、小劇場實驗戲曲皆有呈現。另田沁鑫改編自李敖小說的《北京法源寺》北京首演後票房大好,口碑效應在滬發酵,備受關注。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西九首試Live直播 戶外版《安提戈涅》邀各地觀眾共賞

西九文化區將於十一月,在戶外場地演出由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及白光劇社首度合作的希臘悲劇《安提戈涅》,而且也同步嘗試現場直播,讓更多外地觀眾可以欣賞。演出在「日落及維港景致下」上演,安提戈涅的抗爭精神,將在美麗景致中,為香港帶來更豐富與深刻的啟示。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呼應難民議題 技術依然前衛 2016拜羅伊特樂劇節的「非《指環》」製作

第十次造訪由作曲家華格納創立的拜羅伊特樂劇節,知名劇場導演楊世彭特地為本刊讀者介紹這次他所觀賞的「非《指環》系列」製作——世界首演的新製作《帕西法爾》與前兩年首演的《崔斯坦與伊蘇達》。前者呼應難民議題,導演勞芬博格在劇中討論基督教、回教、猶太教是否可以在今日的世界共存。後者由華格納曾孫女、樂劇節總監卡塔琳娜.華格納執導,卻詮釋出不同於曾祖父的風貌。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古希臘身體美學 廿一世紀的末日雕塑 新加坡國際藝術節看希臘編舞家帕派約安努Still Life

今年八月至九月舉辦的「新加坡國際藝術節」,邀請到曾為雅典奧運執導開幕式的希臘編舞家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作品Still Life,舞作以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被詛咒推石上山終日徒勞的故事為本,視覺藝術背景的編舞家如創作雕塑,舞台上每一瞬間的意象創造,皆精雕細琢,以複合身體的肢解、拼接、延伸,創造出蒙太奇的視覺幻象,帶有神話般的超現實色彩。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中性時尚駭客軍團vs. 高科技社會控制 藝術家安.英霍芙的歌劇行為表演《焦慮II》

德國藝術家安.英霍芙 於九月中在柏林當代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 大廳演出的大型行為表演《焦慮II》,整夜的行為表演是類歌劇三部曲的第二部,揉合時尚走秀、神秘宗教遊行、大型銳舞派對、馬戲團表演,或她所說「如歌劇的展覽」,混搭聲光、各式物件道具等複合媒材,最受注目應屬遙控無人機和蒙著眼的老鷹。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世貿重建內藏表演中心 打造下城區的不夜城

日前世貿重建區最後一項工程——皮爾曼表演藝術中心的設計圖公布,也讓這延宕多時的工程往前邁進一大步。因為紐約大亨皮爾曼的資金挹注與知名歌手芭芭拉.史翠珊同意擔任董事會主席,這個容納三個表演空間並能多樣轉換變化的表演中心,將為紐約下城帶來廿四小時的熱鬧風景。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柏林邦立芭蕾舞團舞者請願 拒絕新任總監莎夏.瓦茲

日前柏林市長宣布二○一九年將由知名編舞家莎夏.瓦茲與現任瑞典皇家歌劇院芭蕾舞總監攸漢納斯.歐曼,以雙人組合接下柏林邦立芭蕾舞團總監一職,未料卻引發該團舞者不滿,發起請願抗議,原因在於莎夏.瓦茲專長在現代舞領域,與芭蕾舞界素無淵源,舞者把執政者的決定,比擬為「請網球教練當足球教練,請博物館館長當交響樂團團長」。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朗讀《深淵書簡》 重現王爾德獄中風景

當年王爾德因交往同性被判刑入獄,後來在倫敦近郊雷丁監獄服刑,在此仍不斷寫信給同性情人,這些信後來結集成《深淵書簡》。當年的雷丁監獄早已不再使用,目前規劃作為藝文用途,今年九月倫敦的藝術公司Artangel策畫系列藝術活動,在此舉行展覽、朗讀,更邀來多位知名演員朗讀《深淵書簡》,讓觀者體驗王爾德當時的孤絕,領略文字與藝術給人所帶來的感動和力量。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劇場多元性何在? 導演、演員齊嗆聲

法國的劇場不只是以白人觀眾為主,台上演戲的也多是白人演員,九月中《世界報》舉行了「戲劇與電影中的多元性在哪裡?」論壇,邀集文化部官員、劇場導演與演員等共聚一堂討論。果然當天砲聲隆隆,其他族裔導演與演員紛紛痛批此一現象,包含劇院安排的製作中,少數族裔的角色與劇本都非常少,也讓少數族裔演員難以現身。但當日論壇卻也少了亞裔的聲音,劇場的多元性問題,或許還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真正找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