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去年文化界多場選舉 反映工作者關注喚起業界意識

「雨傘革命」的發生,引發香港民眾對自身社會與政治現況的關注,也喚醒了大眾改變現狀的動能,同樣的情形也在文化界發生。去年包含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功能界別選舉、藝術發展局藝術範疇代表提名推選及特首選委會選舉(文化小組)等選舉活動,都可以看到對建制派的挑戰,結果各有成敗,但喚起業界工作者對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更多關心,亦是為未來鋪路。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凝視此時、聚焦此地 「家事」反映世界脈動 2017第45屆香港藝術節預覽

將從二月中旬展開的第四十五屆香港藝術節,今年的主題是「此時此地」,企圖讓觀眾從演出中看見自己、看見家園、社會、邦國,也看見時代。在戲劇類節目中,更以「家族」為基底,探看各種時代各個國度的家庭,以小觀大讀取世界脈動;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香港藝術節自製節目《香港家族》三部曲,以香港所經歷的幾個重大事件為背景,寫出一家人在時代變遷裡、個人處境中、歲月歷程間的種種關係。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在劇場裡,做演出、做實驗,也做夢 香港進念.二十面體《佛洛伊德尋找中國情與事》

香港前衛劇團進念.二十面體的《佛洛伊德尋找中國情與事》去年十二月上旬再度搬演,從十四年前的初版,到二○一六年末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演出的新版,劇團多年來一直在實驗,「這個作品的特色是要求觀眾很主動,」導演胡恩威說,「這齣戲的觀眾比較像在看書,不是只等著、只聽著,而是要主動去閱讀,然後去想,你讀到了什麼?」一景景片段如夢,夢的意義,導演與觀眾一起探尋……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一場漂亮的自我介紹 來自福爾摩沙之聲 國家交響樂團美加首航

去年十二月上旬,國家交響樂團啟動了創團卅年以來的第一次北美洲巡演,造訪加拿大溫哥華與美國加州洛杉磯兩個城市,首度將台灣國家級樂團的聲音,帶到太平洋彼岸。曲目特別安排了前輩作曲家蕭泰然浪漫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新生代作曲家李俊緯取材太魯閣族傳說的《最後一哩路》,讓美加聽眾聆賞到台灣創作的多元面貌,更以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展現NSO不讓西方樂團的演奏實力,也贏得當地樂評的讚嘆肯定,完成一次漂亮的自我介紹。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遊唱詩人》與老戲迷的逆襲 義大利帕馬威爾第歌劇節

專為義大利歌劇大師威爾第作品演出而設的「威爾第歌劇節」,去年十月一日至卅日在威爾第的故鄉帕馬舉辦,除了吸引各地愛樂遊客前往朝聖,當然也是老戲迷群聚的盛會。一場由伊莎貝塔.柯瑞爾執導的《遊唱詩人》在帕馬雷究劇院的演出,極簡前衛的風格,差強人意的演唱,顯然讓老戲迷不甚滿意,現場噓聲不在話下,更有趣的是帕馬老太太的評論:「像麵餃裡包的餡,只有麵包屑,連點乳酪絲都沒有。」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德意志劇院《臣服》 反思歐洲文明危機 史蒂芬.基米二度執導韋勒貝克爭議之作

法國作家韋勒貝克的小說《臣服》描述未來由穆斯林統治的法國,上市當天,發生了當期以他過穆斯林齋月漫畫當封面的《查理周刊》遭遇恐攻事件,也讓該書成為爭議之作。曾將韋勒貝克《情色度假村》搬上舞台的史蒂芬.基米,執導柏林德意志劇院的《臣服》製作,這已是該書在德語劇壇的第三個版本。劇中主角就像久病不癒的病人,他如同歐洲世界的隱喻,一個瀕死、難以忍受、即將自毀的崩壞結構……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長城之上的跨文化劇場 與鈴木忠志相遇古北水鎮

繼去年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之後,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再度在古北水鎮最高處的露天長城劇場演出,帶來喜劇《哢哧哢哧山》和悲劇《厄勒克特拉》。兩部看似迥異的作品被鈴木放進了醫院這樣一個場所,延續其「世界是座病院」的概念,由多國演員操著各自的母語共同呈現,中日英三國語言充斥於同一時空中,卻沒有令觀眾產生絲毫隔閡之感。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漢彌頓效應」? 夯劇創作者與議員提案打擊黃牛票

今年百老匯的超夯劇《漢彌頓》,夯到引發「漢彌頓效應」?因為實在太熱門,黃牛大肆用軟體機器人bot來搶購下大批的票,然後高價轉手,創作兼主演的米蘭達實在看不下去,就與紐約聯邦參議員Chuck Schumer聯手,宣布推動一項反bot法,提高罰金,甚至判刑。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碧娜.鮑許與舞蹈劇場」特展 回顧舞蹈的傳奇

向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致敬的「碧娜.鮑許與舞蹈劇場」展覽,正在柏林馬丁.葛羅皮烏斯博物館展出,用心的策展人除了呈現舞蹈家私人的相簿、演出海報、節目單、各國巡演傳單、劇照、舞者名冊等珍貴資料,更在展場重建、仿製了碧娜.鮑許的神秘排練場Lichtburg,還安排長年跟鮑許合作的舞者,在現場帶領大家一起暖身、舞動,練習鮑許舞作裡的經典動作。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重新想像《吉賽兒》 阿喀郎與英國國家芭蕾攜手冒險

繼兩年前的《塵》,英格蘭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塔瑪拉.若荷再度邀請編舞家阿喀郎.汗合作,重新詮釋經典芭蕾舞劇《吉賽兒》。在阿喀郎與戲劇顧問露絲.利托的掘探下,拉出原作隱藏在浪漫故事下的經濟、權力結構等元素,讓吉賽兒化身移工,在資本主義巨輪下哀吟悲歌,增添了時代感的詮釋,舞出經典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