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一個現代樂團的情境產物 薩維耶.勒華《你現代了嗎?》

法國編舞家薩維耶.勒華新作《你現代了嗎?》,與大利作曲家孟卡與法國策展人維弗雷特共同創作,由法蘭克福「現代樂集」的音樂家、行政及技術團隊共同演出。這是一個展覽作品,在長達六小時的展覽裡,各種事件行動之間,觀眾遭遇一個樂團被解構的過程,而透過揭露一的樂團內部運作系統,藝術家更想提問的是藝術工作者與觀眾之間各種或近或遠、或與藝術相關無關、與生活與生存相互依賴的社會情境。

PAR /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唱跳不若當年勇 他們如何找到舞台第二春?

平平都在表演舞台上,殘酷的是,聲樂家與舞蹈家的舞台生命受到相當限制,到了一定年齡,無法再如當年歌聲高亢或敏捷舞動,通常都得告別輝煌。但也不是沒有轉型成功的例子,如芭蕾舞星巴瑞辛尼可夫近年與名導羅伯.威爾森合作,演出風格化的劇場作品;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不能再飆高音就改唱男中音角色,亦受好評。

PAR /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不平靜的謝幕 柏林兩大劇團總監向觀眾道別

跨入二○一七年,柏林劇壇迎來人事變動巨浪。說是巨浪並不為過,因為動的是兩大老牌劇院的藝術總監:柏林劇團的克勞斯.派曼與人民劇院的法蘭克.卡斯多夫,兩人即將卸任道別,但過程並不平順:派曼酸繼任者不夠叛逆,不是一流藝術家;而人民劇院的繼任者德爾孔,以藝術策展人身分空降令劇院工作人員質疑,而其言語又冒犯整個城市……以上種種,讓這場人事風波,看來還有好戲可瞧!

PAR /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性別平權里程碑紀念 劇場同溫經典作品

今年適逢英國性別平權歷史的兩個重要里程碑:一是六十年前《沃爾芬登報告》主張保護同志私人權利與性行為除罪化,二是五十年前英國政府通過性犯罪法案,將英格蘭及威爾斯年滿廿一歲以上的男同性戀性行為除罪化。於是今年各地博物館等藝文組織紛紛在今年推出相關活動,探索及反思歷史上的同志與酷兒文化,皇家國家劇院也將推出廿世紀同志經典《美國天使》,意義深遠。

PAR /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巴黎音樂劇地標 夏特雷劇院封館整修兩年半

創立於一八六二年,在總監夏普蘭手下成功轉型為巴黎音樂劇地標的夏特雷劇院,將自今年三月起展開封館維修,預計為期兩年半。這次工程主要為了翻修老舊的電力、空調系統及舞台機械設備等,使其符合最新的安全規範,同時也將改善櫃檯與內部空間動線。期間,原本已排定的演出計畫將移至其他場館,原總監夏普蘭也將轉任「樂之塞納」音樂廳總監。

PAR /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上海第二屆小劇場戲曲節 創新視角中與傳統相遇

去年歲末的最後一票好戲「第二屆小劇場戲曲節」,匯集了京、崑、梨園戲、河北梆子、川、楚、粵等七個劇種,共有十一場演出。泉州梨園劇團復排的《劉智遠》、《朱文》、《朱買臣》三齣南戲殘本,即便有語言上的隔閡,但也找到上海知音。而上崑的《傷逝》、《四聲猿.翠鄉夢》,老生王珮瑜製作、京崑合演的《春水渡》,從體裁主旨和舞台樣態來看,最能接近小劇場的意念。

PAR /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主題呼應時代 「西九外劇場節」危機中上演

「天邊外劇場」主辦的「西九外劇場節2017」於一月初至二月中旬舉行,主題為「被消失後的城市」,徵選三組本地新進團隊並邀請來自澳門與台灣的兩個團隊參與。選在「西九」尚在動工時於「未來文化核心外圍」舉行一個「隨時會被消失的劇場節」,「去中心化」的意圖鮮明,試著讓劇場工作者和觀眾思考本土劇場發展的不同形態,挑戰實踐的多元方式和找尋城市「在地」議題。

PAR /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女性視角 改寫希臘神話 凱蒂.米契爾執導葉利尼克《陰影(尤麗狄絲說)》

奧菲斯與尤麗狄絲之間穿越陰陽、至死不渝的生死愛戀,是希臘神話中常被搬演的素材,但奧地利作家葉利尼克則以女性觀點重新詮釋,從尤麗狄絲的角度發聲,寫成《陰影(尤麗迪絲說)》一劇,並由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執導、於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演出,延續米契爾即時錄像的電影劇場手法,影像成了尤麗狄絲的主觀鏡頭,帶領我們深入她的內在與思維。

PAR /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夢,是每個人的光 泰國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的《熱房》

曾以《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贏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泰國電影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受韓國光州藝術中心之邀,首次嘗試跨領域創作,在劇場中開展自己的影像實驗,呈現作品《熱房》。與他的電影作品《華麗之墓》呼應,但《熱房》跳脫了線性結構,變得更抽象化、更具感官性,阿比查邦企圖運用光的變化追溯人類起源的記憶,延伸出真實與虛構之間的曖昧地帶。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未必華富美 歌劇開創另類演出形式

歌劇演出總是讓人想到堂皇的劇院、衣香鬢影的盛裝觀眾,但現今的歌劇演出已經有了不一樣的發展。在紐約,就有幾個歌劇團走出劇院,挑選另類空間進行表演;而在洛杉磯,更有團體搬出限地製作,讓觀眾在城市行走中聆賞歌劇。不同於大都會的實驗演出,中型城市則採取集中舉辦的形式,以短期的歌劇節集中宣傳,吸引觀眾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