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始於理想終於可惜 北京小劇場的低迷風景

北京的小劇場中最重要的四個小劇場:位於東城區的蓬蒿劇場、蜂巢劇場、國話先鋒劇場,與西城區的鼓樓西劇場,呈現了文化古城表演藝術的精采豐富,但近期似乎都陷入發展困境:最早創立的蓬蒿劇場負責人揹負巨債正努力苦撐;主打孟京輝作品的蜂巢劇場,其「先鋒性」一直停留在卅年前;國話先鋒劇場是北京小劇場劇目的展演櫥窗,但其經營以出租為主缺乏特色;鼓樓西劇場自製乏力,外租檔期多,處於發展低潮期。

PAR /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財政預算支持大灣區交流 藝文界憂為人開荒、忽視本土

新年度香港財政預算案公布,可見政府在許多地方投入資源,文化界亦然,但就內容看來是在原來的資助框架下投入資源,但對外在環境的問題與困境卻是助益有限;另方面,預算中有一億四千萬撥款支持表演團隊及藝術家到大灣區交流,「大灣區」指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多個城市組成的城市群,在藝文業界組織「文化同行」的意見調查中,不少人對此存有在隱憂,更擔心創作受限。

PAR /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心理分析進入藝術領域 重現「世紀末」潮流 柏林喜歌劇院《被烙印的人》

奧地利作曲家許瑞克曾是廿世紀初最火紅的作曲家之一,但因納粹掌權,有猶太血統的他被迫卸下國立柏林音樂院院長一職,作品被禁,他也因此被大眾所遺忘。今年剛好是許瑞克歌劇《被烙印的人》首演百周年,柏林喜歌劇院特地製作演出,並邀西班牙導演彼耶多執導。這齣導入心理分析理論的歌劇,在彼耶多手中,則呈現出主角拒絕長大的彼得潘症候群,把舞台打造成一個童趣卻又暗藏恐懼的兒童樂園。

PAR /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百老匯製作人大衛.白登 接任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藝術總監

以主辦紐約最重要藝術節「下一波藝術節」而知名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上月宣布將由百老匯製作人大衛.白登接任下一屆的藝術總監。白登最廣為人知的製作成就就是花了近廿年把音樂劇《搖滾芭比》帶上百老匯,另外他也有豐富的各類藝術節策展經驗,而要帶領「下一波藝術節」這個曾將眾多大師介紹給新大陸的藝術節,他未來的地位動見觀瞻,將面臨的新挑戰也不容小覷。

PAR /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楊維克劇院藝術總監連恩卸任 非裔劇場人奎厄瑪接手

擔任了楊維克劇院十八年藝術總監的大衛.連恩,於今年二月正式卸下職務,交給目前擔任美國巴爾地摩中心劇院藝術總監的夸梅.奎厄瑪。連恩任期中將楊維克打造成充滿新意與想像力,同時又富含年輕創造力的場域,而身為移民後裔的奎厄瑪,背景多元且才能與經驗豐富,被認為將為劇院帶來新的活力。

PAR /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劇場創作以亞洲移民為題 認識亞裔族群的契機

今年,巴黎兩間國立劇院分別搬演了以亞洲移民為題材的作品——新銳女導演恩桔妍的《西貢》,透過單一廚房場景,流轉於兩個時代與城市之間,重塑越南移民的辛酸史;曾來台創作的法國導演迪麥可《華人在奧貝維利耶》則用充滿感官性的舞台效果跨越了文化藩籬,讓法國觀眾突破成見,認識華人的現實處境。透過劇場,讓法國觀眾有機會認識亞裔族群,讓劇場藝術體現跨種族的人性價值。

PAR /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滬語話劇《繁花》 搬演上海的弄堂史詩

改編自金宇澄的同名滬語小說,滬語話劇《繁花》調製上海弄堂走出來的市井味,用兩段時空交錯,拼貼阿拉上海人的生態地圖。舞台無法還原小說的審美取向和歷史真實,導演馬俊豐提出了「時代肌理,當代表達」,提純精煉後,不直接表現過去式,而是站在今天去回望兩個時代,走進劇場仿佛步入舊時屋檐下……

PAR /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別具特色的音樂比賽 遲到一年的頒獎典禮 泰國清邁「吉納斯特拉國際音樂節」

第一屆的泰國清邁「吉納斯特拉國際音樂節」暨音樂比賽於二○一六年十月舉辦,原是難得的音樂盛事,卻因泰皇蒲美蓬駕崩,全國肅哀,停止一切文娛活動,原本的頒獎典禮,也被迫延至次年舉辦。音樂比賽的成人組採開放式,比賽不分樂器種類,聲樂、鋼琴、吉他、薩克斯風、長笛、絃樂等互相抗衡,專業人士與業餘愛好者同場競藝,放開的不僅是種類,也是思想、情緒、觀念。

PAR /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新世紀鋼琴之聲 隨性自在的「新古典」 跨界鋼琴家侯舒卡

這場元旦音樂會是跨界鋼琴家侯舒卡今年巡迴的第一場音樂會,向來以現場即興演出為主的他,這天是與阿爾瑪絃樂四重奏這個古典音樂團體合作,因為偏向古典樂,侯舒卡也透過「樂譜」與四重奏團溝通,他招牌的預置鋼琴、電子聲響也沒缺席。作為「新古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樂融合了古典、嘻哈、搖滾、龐克等多樣風格,侯舒卡難以定義也不在乎如何被定義,「我喜歡說人的故事,因為我關心人,我在乎人。」侯舒卡如是說。

PAR /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百老匯上個劇季盈收破紀錄 年輕族群與本地客比例創新高

從整體層面來看,百老匯是前所未有的繁榮,二○一六╱一七季度觀眾人數不減,而總盈收仍然增加5.5%。根據百老匯業界的宣傳遊說機構「百老匯聯盟」針對觀眾的最新一次調查,本季度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年輕觀眾與紐約本地觀眾的大幅增加,很多人都認為這與音樂劇《漢彌頓》有關,這齣戲不僅被視為百老匯史上劃時代之作,也成為重要的文化現象,以致連紐約人也不能逃避這個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