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歌劇《愛與暴力的啟示》 班傑明、昆普、米契爾再次合作
繼《進入小山》、《寫於膚上》之後,作曲家喬治.班傑明與劇作家馬丁.昆普再度合作,五月在倫敦推出了新歌劇《愛與暴力的啟示》,並找了英國劇壇的話題導演凱蒂.米契爾執導,相當引人矚目。《愛》劇是有關一位國王被迫在愛與政治責任之間作出選擇的故事,靈感來自愛德華二世與康沃爾爵士的同性關係,以愛德華二世兩個兒子的視角敘事。
PAR /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六八懷舊風暴 席捲巴黎劇院
法國一九六八年的五月學運對法國社會影響深遠,到今年剛好屆滿五十年,劇場界當年也發生了「占領奧德翁事件」,引發後來「文化平權」的浪潮。為了紀念此重要事件,今年奧德翁劇院特別舉辦了《五月精神》演出,以不同觀點突顯六八風暴對後世的啟發,南特爾.亞蒙迪劇院的「世界無限可能藝術節」則以當代創作回顧六○年代一系列的抗爭運動,追尋創建烏托邦的可能。
PAR /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再愛一次GO不GO 張軍崑曲萬人演唱會盼再造顛峰
四百年前崑曲的盛況,千人於蘇州虎丘PK飆歌,這是崑迷樂道的盛事,明朝的流行曲,如今是非遺雅樂,想要重現輝煌,改變勢在必行。近年專注於崑曲普及推廣的張軍,特地在五月十八日世遺紀念日這天舉辦「水墨新調—新崑曲萬人演唱會」,演出將崑曲結合時下的搖滾、饒舌、歌劇、民樂、合唱等形式,一場高度策畫性又銜接非遺的發展軌跡,又巧妙結合了個人演藝生涯小結。
PAR /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2017香港演藝界各有成績 不同獎項鼓勵業界再進一步
近期適逢各表演藝術獎項發表,也可一覽過去一年的業界成績,除了有劇場人跨足電影圈得到好成績外,表演藝術界舉辦經年的「舞台劇獎」與「小劇場獎」也備受關注。其中年輕編劇胡境陽的成績受兩獎肯定,顯見香港年輕編劇的能量提升;另方俊杰以素人學生演繹的音樂劇《奮青樂與路》拿下舞台劇獎最佳導演,也以與演藝學院學生合作的《Lysistrata》獲小劇場獎最佳導演,成果斐然。
PAR /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以敘事的身體 重探愛情故事背後的女性議題 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與阿喀郎.汗的《吉賽爾》
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的新版《吉賽爾》,是阿喀郎.汗首度為芭蕾舞團量身打造的舞作,不同於傳統版本的浪漫愛情,阿喀郎改以後工業革命為故事背景,探討社會階級和性別權力的傾斜。身體語彙源出印度傳統說唱舞蹈「卡達克」的阿喀郎,與舞者工作長達一年,共同激盪與發展,以豐沛的情感重詮經典舞劇,展現全新面貌。
PAR /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真實的建構與解構 香港藝術節《深夜小狗神秘習題》《美國獨立宣言之幸福大作戰》
《深夜小狗神秘習題》和《美國獨立宣言之幸福大作戰》這兩齣內容截然不同的戲,形式上皆掌握了十足的劇場感。獨白敘事,富饒聲響,著重肢體,結合了戲劇、舞蹈和聲光,即使所訴諸的作用不見得相同,前者有助於觀眾進入情境,後者是刻意將觀眾抽離於情境之外,但兩者皆讓整個劇場體驗變得非常在場,藉由劇場內虛實的建構,來重省、破除生活中對於真實存在的迷思。
PAR /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以「去中心」視角 探索國家機制外的世界潛規則 里米尼紀錄劇團國家體制系列四部曲
德國的里米尼紀錄劇團在過去兩年間,陸續與幕尼黑、杜塞朵夫、德勒斯登與蘇黎世四大城市劇院合作,推出國家體制系列四部曲,並於今年三月在柏林一次演出全系列。四部曲的題材看似互不相關,但都環繞在一個民主國家權力的極限,劇團截取了秘密警察、建築工程案、演算法與世界經濟論壇這四個領域,透過劇團擅長的互動演出形式,讓觀眾體驗在國家體制之外的世界運作潛規則。
PAR /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訪里米尼紀錄劇團國家體制四部曲創作者 賀爾戈達.豪克:我們的劇場,是讓人玩思想遊戲的地方
里米尼紀錄劇團這四部探索現行國家體制轉變之作,在在都點出,國家的執行與運作能力愈來愈薄弱。早在九○年代英國政治學與社會學者克勞奇(Colin Crouch)即提出「後民主」(post-democratic)的概念,說明了我們得告別人民對政治事務有直接影響力的舊民主觀念。在提倡解除國家管制,自由市場經濟至上的新自由主義風行之際,國家多多少少已形同虛設。真正至關重要的政治、經濟決策根本不取決於政客,更不在人民身上,而是在企業家與利益團體手中。為了更深入了解這四部作品,筆者在柏林特地邀約了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女導演賀爾歌達.豪克(Helgard Haug)談談其創作動機、構思與目的。
PAR /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女性作曲家 只能是樂季中的「關鍵少數」?
各大樂團新樂季節目公布後,女性作曲家作品被忽略的問題又浮上檯面。如芝加哥和費城交響樂團、克利夫蘭樂團完全沒有女性作曲家作品,相較之下,紐約愛樂、洛杉磯愛樂等還算有安排。整體說來,女性作曲家的作品被演出的比例還是遠遠低於男性,而從過去十年的普立茲音樂獎得主裡,有四位是女性來看,藝術水準不足以解釋為什麼樂團的節目單上總是罕見女作曲家名字的問題。
PAR /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米羅.勞《列寧》 透過扮裝解構政治偶像神話
去年因應俄國革命百周年,米羅.勞在列寧廣場劇院推出的《列寧》,今年三月再度上演。此劇延續導演之前借取自俄國十月革命中重要事件「攻占冬宮」的「攻占國會」行動,對歷史事件之所以成為政治神話的解構,在劇場中讓演員逐步成為歷史角色,透過台上的場景及技術布署,解構劇場與影像的生產過程,以拆解劇場與影像的幻象,甚至,試圖更進一步,拆解政治透過劇場或影像這類文化產物所建立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