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穿梭百年體驗時間流動 活化古蹟再現歷史人情

由甄拔濤概念創作及編劇、李俊亮聯合導演的體驗劇場《她和他的時間之流》,讓觀眾透過耳機,以聲音導航,在藝穗會這個百年香港歷史,也是文化基地的場域中,探索記憶與過往;同時也透過吃食、物件的觸摸與拍照,建構多樣的體驗。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兩種無須翻譯的語言 以2017烏鎮戲劇節《狂飆》《水漬》《我們的班集體》為例

若說人性的探討是劇本共同的核心,那麼就作品形式上來說,音樂皆在這些戲裡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也因有了音樂元素注入,使得各戲所有的感官刺激和接收都立即且當下,現場性十分強烈,而變得「非常劇場」。不論是人性的探索或音樂的使用,這兩種無須翻譯的普世語言,在各戲之中各有其特色及敘事面向。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引入年輕活水 與國際樂壇動態緊密相扣 2017威尼斯雙年展當代音樂節

去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當代音樂節(Biennale Musica 2017)於九月底至十月上旬舉行,現任音樂節藝術總監伊凡.菲德烈以年度主題「東方!」邀請中國、日本、韓國及亞裔作曲家,並以史托克豪森的Inori作為開幕演出,而這次的「金獅—終身成就獎」得主是中國作曲家譚盾,他也是該節金獅獎首位亞洲得主。在節目策畫上,菲德烈讓當代音樂節因透過展演青年世代的作品而緊密與國際樂壇動態相扣,更在引進國際節目的同時,也為義大利新世代引進活水與刺激。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星際大戰登上歌劇舞台 與現代社會同步前行 挪威歌劇院《魔笛》

由導演墨客-艾登打造的挪威版《魔笛》連續搬演數年,近年更受邀出國演出,這個挪威本土版的歌劇,如何成為國際觀眾心中的熱門演出?透過結合電影《星際大戰》的元素,讓《魔笛》可以貼近現代觀眾經驗,而在劇情安排上也與當代議題呼應,於是這齣挪威歌劇院的《魔笛》讓人體驗到挪威對「美」的價值,並認識其社會的多元性。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不再容忍 對性騷擾說「不!」

二○一七年將至尾聲,卻突然冒出許多性騷擾的控訴,不少陳年舊案浮出水面,許多道貌岸然的影藝圈中人及政治人物露出真面目,更多人勇敢挺身而出。這一波揭發性騷者的轉捩點是過去廿年來在好萊塢呼風喚雨的製片人維斯坦及電視電影劇場界通吃的凱文.史貝西,但美國大眾對性騷容忍度的改變,是一個長久醞釀的過程。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HAU劇場「無限國際劇場藝術節」 重新定義「身障」

在舞台上,身體與精神的「障礙」,是否真的是表演的「障礙」?柏林HAU劇場每兩年舉辦的「無限國際劇場藝術節」,今年於十一月中旬舉行,以影像裝置、舞蹈、戲劇、工作坊等多元形式,讓觀者重新思考「正常」與「障礙」身體的意義。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趁著年終擺脫拘謹 耶誕劇讓英國人釋放瘋狂

每年年底,英國人攜家帶眷前往大小劇院觀賞耶誕童話劇已成為聖誕佳節的傳統之一。這些演出多半改編自著名童話與民間故事,在舞台與服裝設計上用色大膽豐富,劇情充滿嬉鬧打鬥與熱情的音樂舞蹈,甚至夾雜一些任意改編的流行曲目,穿插當年度話題新聞。最特別的是台上台下互動默契十足,彷彿平常壓抑的能量在劇院裡跟著演員一起得到釋放,也因此成為別具特色的英國文化。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流亡藝術家工作坊 用實際行動面對難民危機

陸續湧進歐洲的難民潮,引發藝文界的持續關注,除了創作相關作品與邀流亡者上台演出,艾瑞爾.西貝兒與茱蒂絲.德波兒兩位法國導演在今年九月成立了「流亡藝術家工作坊」,讓來自於十五個國家、多達一百五十名不同專業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可以持續創作,並透過語言課程、心理輔導和法律諮詢,協助他們能夠順利地融入法國當地文化、取得合法居留權,以重振自己的藝術事業。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大量資本介入 演藝市場翻新商業模式

在中國龐大而複雜的演藝生態中,民間表演相關團體以野蠻生長的方式,創造了真正的商業市場,如成「開心麻花」從自創的喜劇起家,延伸轉拍電影,讓自身價值從一億增至一百五十億人民幣。另一則是從物聯網業轉進演藝圈的「聚橙網」,以旗下的兒童演藝品牌「小橙堡」徵求加盟,為自己的兒童劇目及演出經驗尋求效益的極大化。資本的介入,讓中國演藝產業發展出令人瞠目的出奇模式。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男色消費?復原古典? 全男班素顏《牡丹亭》引爭議

近期在上海引發話題的演出「全男班.素顏崑曲《牡丹亭》」,整場演出沒有名家名角,唯一的看點是舞台上所有的演員都是身高一八○以上的青年男性,且不著粉墨,不上彩妝,水袖水衣,點到為止,完全以真面目示人。發起人金谷表示全男班是種美學概念,是為呈現更純粹精采的表演,但也有學者表示這是噱頭大於實質,甚至被視為男色消費心理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