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女巫的辯護儀式 逾越「正確」的藝術性 西班牙導演安婕莉卡.利德爾的《紅字》
作品驚世駭俗、向來自編自導自演的西班牙藝術家安婕莉卡.利德爾,新作《紅字》改編自批判十七世紀美國清教主義的同名經典文學,表演以寓言形式展開,在利德爾極為自由的改編中,原著中象徵懲罰「通姦」的猩紅色字母A,是Angelica她自己,是愛人,是責備,是通姦,是藝術,是亞陶。如同一場女巫的辯護儀式,利德爾指出女巫面對宗教陪審團,正如藝術家面社會中決定藝術正當性的在位權力。
PAR /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打開人類身體 放動物出來 法國編舞家蘭伯特的《今天,野蠻》
編舞家法布里斯.蘭伯特的《今天,野蠻》,部分靈感來自人類學家李維史托的論著《野性的思維》,潛入未知尋找直覺,發現隱藏在文明皺褶中,在社會規範的表面之下,驅動身體的基本動作。七名舞者像籠子裡的野生動物,遊走在半透明織品裝置、如蒙古包的空間雕塑中,極為直覺的舞蹈搭配不斷重複、令人出神的打擊樂鼓點……作品探索了存在的起源,喚醒了我們的直覺,更逼近我們原始的慾望和遠古的恐懼。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跨尺度笑話之後 單人喜劇演員還能「自新」?
建基於表演者生活的「單人喜劇」,難免有玩笑開過頭的時候,尤其這兩年反性騷議題備受關注,以往一些超越尺度的言論被挖出,也讓這些表演者的生涯生波,如被拔除奧斯卡主持棒的諧星凱文.哈特、被解除《星際異攻隊3》執導工作的詹姆斯.岡恩、諧星Louis C.K.等。台上的笑話或許有當下情境之必要,但表達「改過自新」的表演者,之後是否還能登台呢?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希特勒.權力.歌劇」特展 看納粹如何展現政治
二○一三年起,紐倫堡市立劇院便與拜魯特大學音樂劇場研究中心攜手執行名為「權力與娛樂的搬演——一九二○至五○年間紐倫堡的政治宣傳與音樂劇場」研究計畫,並在計畫完成後以研討會和展覽的形式發表呈現。展覽以「希特勒.權力.歌劇」為名,在當年納粹黨代表大會會場旁的空間展出,透過歷史證物的比對、分析和排序,一個法西斯政權細緻地透過文化遂行領導統御的策略,得以在我們的眼前拆解。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舞台》評選戲劇界百大人物 建築師湯普金斯居冠
過去幾年負責一系列變革性劇院建設的劇場建築師史蒂夫.湯普金斯,今年獲選為英國表演藝術週報《舞台》「戲劇界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之榜首,去年湯普金斯完成了兩項重要的劇場重建工程:布里斯托老維克和倫敦巴特西藝術中心。對他來說,劇場建築不僅僅是為了表演藝術而建,它是人們如何建構公民社會的重要因素。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剎那就是永恆 貝洛赫尼重探普魯斯特經典
未滿四十歲的貝洛赫尼是備受矚目的法國青年導演,熱愛搬演文學巨作的他,透過生動有趣的表演、節奏輕盈的音樂與視覺強烈的舞台美學,打破了經典給人沉悶、嚴肅的刻板印象。去年年底推出的《剎那》重探普魯斯特小說《追憶似水年華》,貝洛赫尼擷取三個主題:童年、哀悼與回憶的湧現。透過原著的詩意語言和演員的親身陳述,《剎那》勾勒出一個古今交融的曖昧時空。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民間力量崛起 期待二○一九看到希望
雖然北京二○一八年演出市場官方數字仍然漂亮,但從藝術和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其實一八年是停滯,是低谷,甚至可說是乏善可陳。二○一九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周年,可想見「紅色」主旋律當道,審批的鞭子和藝術基金的蘿蔔肯定會把創作引向此處,但民間的力量仍讓人看到希望,在劇場、現代舞等領域,藝術家的堅持讓人看到星星之火在未來點燃的可能。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真正體現《路.一起走》 劇場共融詩意躍動
一月重演的共融劇場作品《路.一起走》,在比首演場地大了數倍的香港賽馬會演藝劇院演出,導演及劇本改編陳美莉表示重演的兩大調整,一是劇場視形傳譯員將更自由地在舞台上演出,二是以展能藝術家作為藍本的角色,由藝術家本人、演員和劇場視形傳譯員共同呈現,在詩意的調度安排中,和大家一起去討論「什麼是藝術」。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進入慾望的剪影 讓私密青春占領街頭 岡田利規《渴望—占有的肖像》巴黎演出
由日本導演岡田利規與泰國合作的《渴望—占有的肖像》,去年十二月中在巴黎秋天藝術節搬演,演出改編自泰國作家Uthis Haemamool原著小說《慾望的剪影》,將泰國的街頭社會運動大歷史與畫家的私密青春日記交織,四個小時中,演員與工作人員不下台,滿台物件在觀眾眼前不暗場地變化出各種場景,正是不同劇場機器與社會運動機器,不同機器不斷重新「組裝」重新連結的微妙體現。
PAR /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拒絕改變的社會 日本與泰國共通的絕望 訪《渴望—占有的肖像》導演岡田利規
曾帶著探討日、韓、美三國關係的《棒球奇蹟》訪台演出,岡田利規對社會現象、國際局勢的犀利觀察,令人印象深刻。在與泰國劇場界聯手創作的《渴望—占有的肖像》中,岡田利規表示「失望」是一個重要的動機,因為日本社會在三一一震災、核災後仍猶豫不決且拒絕改變,而泰國社會也經歷了同樣的失望。對他來說,這個目睹社會拒絕變革的經驗,比災難本身對他的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