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從劇場觀眾到總監 廿八歲的琳頓接掌布許劇場

以培養劇作家聞名的倫敦布許劇院,在現任藝術總監攸尼斯的經營下,成為一個更具反思與包容多樣性的藝術場所。九月時攸尼斯宣布將卸任轉職,經過兩個月,布許劇院在上月公告新任藝術總監將由同為導演與劇作家的布莉奈特.琳頓接任。琳頓年方廿八歲,本身是圭亞那裔,從布許劇場的觀眾到成為藝術總監,她自許讓布許劇場為倫敦的藝術家帶來更多靈感。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與法蘭西戲劇院合作 歐斯特麥耶《第十二夜》狂歡搬演

受到近年來保守勢力在歐洲崛起所影響,德國知名劇場導演歐斯特麥耶想要重探《第十二夜》,呈現莎翁怎麼透過風趣的筆觸,突顯超越性別框架的慾望。這三年來,他在巴西、羅馬和柏林的導演工作坊中與大學生一起探索此劇情節,近期並與法蘭西戲劇院新生代演員合作搬演,透過符號的拼貼與錯置,不僅突顯劇中的扮裝橋段,也顛覆了大家對於性別和身分的既定認知。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華人音樂劇大師黎錦揚辭世 《花鼓歌》傳奇永留

醉心於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年末之際也以豐富多樣的音樂劇展現企圖,但與此同時,出身上海、首位征服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大師黎錦揚以百歲高齡辭世,卻未在上海激起回響。出身書香世家的黎錦揚,上有兩位對中國流行音樂界影響深遠的哥哥,自己赴美後,則以小說《花鼓歌》被改編為音樂劇與電影而備受矚目,堪稱是為華人創作和打造音樂劇樹立了成功的案例和經驗。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素人參與演出 「香港國際黑盒劇場節」尋生活真實

今年十月初至十一月初舉辦的「香港國際黑盒劇場節」,由香港話劇團與西九文化區聯合主辦,主題為「尋常見.見尋常」,企圖把「真實放諸舞台」,策展參演劇目較之前兩屆具挑戰性,除了結合真實與虛構的劇碼,也有素人參與的演出,讓劇場與現實進行多樣的對話。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美學形構與政治閱讀 香港導演鄧樹榮的《馬克白》

鄧樹榮的《馬克白》改編以廣東話演出,設定為一對現代夫妻午夜夢迴,來到遠古的中國,遇上莎劇的人物,開展同樣的情節歷程。在暴君馬克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從古到今、放眼海內外的政治風雲,舞台上的馬克白再現了當代極權者的面貌,而當演員不斷說著「祖國」的稱謂時,遠古中國的時空便即時落入中共的歷史版圖,作為香港的觀眾,在政治的聯想中,不可能無所震盪!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MeToo風波愈演愈烈 表演藝術圈「下重手」處理

因名人性騷擾引爆的#MeToo活動,火球在各領域沿燒,但不同領域的處理態度不盡相同,表演藝術界近期又有多人遭指控,其中包含知名指揮家丹尼爾.加堤與比利時跨界導演楊.法布爾,被指控者或遭免職、調查或自行辭職,相較於其他領域,表演藝術界各單位的處理都迅速明快,表演藝術觀眾對此運動的態度與整體社會顯然不同,是各團體不得不下重手的原因。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搞藝術就是窮? 藝術工作者薪資調查報告掀討論

位於柏林的「舞台空間設計師協會」今年九月在其社群網站上轉貼了一篇文章〈失去麵包的日常:藝術家賺得了什麼?〉報導了一項由漢斯-博克勒基金會基金會補助的調查研究,指出四分之三左右的藝術工作者,收入遠低於全德國年收入平均值,又一次在遍地藝術家的貧窮柏林,掀起關於這個話題的熱烈討論。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楊維克新總監第一個劇季 以《第十二夜》與民同歡

倫敦知名的楊維克劇院,近期展開由新任藝術總監夸梅.奎厄瑪規劃的第一個劇季,他選擇了改編自莎翁作品的《第十二夜》,也是他以總監身分在楊維克執導的第一齣戲。這個版本的《第十二夜》是由九十分鐘的音樂串連改編而成,首演於紐約公共劇院,而此次的英國版更狂野與尖銳,除了將舞台背景改設在倫敦的諾丁丘,也邀請楊維克劇院所在社區的合唱團與演員參與,展現奎厄瑪所帶領的楊維克將是平易近人、具有同理心、慷慨並包容的劇院。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慶祝法日建交一百六十年 巴黎秋天颳起哈日旋風

為慶祝法日建交一百六十周年、以及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日法政府聯手,今年初秋至明年春在巴黎舉辦系列日本節目,名為「2018日本主義」,企圖透過東西文化交流,打造全新美學風景。參與演出的除了日本傳統藝能界國寶級明星演出的歌舞伎與狂言,還有當紅影視明星參演、重量級日本導演執導的舞台作品,強力和式文化旋風,讓花都巴黎為之風靡。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李建軍與他的《大眾力學》 最小眾的大眾參與形式

來自北京的前衛劇場導演李建軍,在本屆烏鎮戲劇節首演新作《大眾力學》,延續其「凡人劇場」理念,靈感來自美國小說家卡佛的同名小說,由廿多位素人演員在舞台上述說自己的故事,探索演員演出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穿越。李建軍的作品從來在舞台的表達形式就不是大眾的,而《大眾力學》卻又是最具有一般人(非劇場人)的過程經驗,這種社會參與可能也不是傳統戲劇形式所能達到的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