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八旬新手導演 在人間搬演神話 令人嘆息的拜魯特全新「指環系列」
歷經多次導演更迭、曲折不斷的二○○六年拜魯特音樂節全新「指環」終於在七月下旬登場,這次製作由高齡八十的劇作家多斯特擔綱導演,他讓神話故事發生的平凡人間,舞台上時時出現來來去去的現代人,只是都看不見劇中的神話英雄。 資深舞台導演、也是資深「指環」觀眾的楊世彭教授,再度親臨拜魯特觀賞,對這次的新製作,特為本刊暢談第一手的觀後感。
PAR /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把「愛丁堡藝穗節」從想像中拉出 陰霾下,緊張又豐富的英國之旅
近年屢屢成為恐怖分子攻擊目標的英國,不為恐怖主義所屈,盛夏的藝術節慶依然綻放繽紛。今年的愛丁堡藝穗節恰逢六十大壽,在英國甫完成戲劇碩士學業的香港劇評人陳國慧,趁此機會到藝術山城愛丁堡「朝拜」,看見豐富多彩的實驗作品,發現英國表演藝術界也吹起「日韓風」,異國情調又逗趣娛樂的日韓演出票房一片蓬勃。
PAR /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跑馬拉松 看世界最大舞蹈博覽會! 2006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聯邦舞蹈博覽會
跑馬拉松看舞?這不是玩笑話,要參與兩年一度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聯邦舞蹈博覽會」這個世界最大的舞蹈博覽會,就得以馬拉松的體力與耐力,才能享受這個為期四天,展現五十位編舞家作品、上百個攤位,還有座談討論、影片欣賞目不暇給的舞蹈嘉年華。旅居德國的編舞家俞秀青,把她參與這個盛會的興奮經驗,與本刊讀者火熱分享!
PAR /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一場後現代舞蹈與古典芭蕾的失敗婚禮 柏林八月舞蹈節現場
每年柏林的「八月舞蹈節」不僅是德國最大的國際舞蹈節,也是夏日歐洲的舞蹈盛會,也是一探最新現代舞蹈趨勢的大好機會。今年主辦單位高舉「後現代與古典芭蕾交會」的旗幟,想要開創舞蹈的新局面。成效如何?評價又怎樣?旅居柏林的戲劇研究者林冠吾,全程觀察今年八月舞蹈節的動態,為你說清楚講明白。
PAR / 第151期 / 2005年07月號
又新又舊 熱力依然奔放 音樂劇《週末狂熱》旋風襲亞洲
舞台版的《週末狂熱》跟《42街》一樣,屬於歌舞重於戲劇內涵的「歌舞狂想(Song-and-dance Extravaganza)」;戲的成分被精簡到成為「串場」的比重,常常覺得角色的發展力有不迨,但是當能量十足的歌舞場面一來,腳底的情緒被挑動後,心底對「戲劇張力」的挑剔又如過眼雲煙——無關緊要了。
PAR /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抗爭與受難美學的嘉年華 記2005光州藝術節
在消費主義高張的年代,主張以劇場反映社會問題和人民痛苦的民眾劇場(People’s Theatre),在台灣是極小眾邊緣的領域;九○年代初,由現任立委李永萍帶領的環墟劇場便曾創作以環保、農民、學生等社會運動為主題的劇場作品。 在台灣致力民眾劇場多年的劇場工作者鍾喬,五月間率領差事劇團參與韓國「亞洲廣場」光州藝術節的演出,「亞洲廣場」戲劇節裡的戲,大都與社會抗争或亞洲殖民歷史有關聯。今年的演出,首度有來自北京及上海的民眾劇場參加,反映了大陸國營劇場在向市場開放之後,知識分子對劇場本質的反省思維,中國大陸的現身,可說開啟亞洲民眾戲劇一個新的里程。本文即是鍾喬參與這次活動的觀察與思考。
PAR /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田莊裡的歌劇聖地 初訪英國葛蘭邦歌劇節
沒有明星歌手、也沒有特級樂團,但一樣能製作出高水準歌劇,成為拜魯特音樂節外的另一個「歌劇聖地」——葛蘭邦歌劇節,是如何營造出樂迷心中的崇高地位呢?資深歌劇迷楊世彭教授,在六度拜訪拜魯特音樂節之後首度造訪葛蘭邦,也為其優雅氣氛所陶醉,且聽他娓娓道來這個歌劇節的有趣故事與魅力所在。
PAR /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我的第一次葛蘭邦經驗
PAR /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好一個風華璀璨的感官世界! 德國劇場旅行筆記
電影╱劇場導演鴻鴻,是出了名的愛看戲,長期以來流連世界各大藝術節。去年十月,鴻鴻再度遠征德國,一個月內走過五個城市、看了廿八齣作品,包括歌劇、戲劇、舞蹈,以及來自美國、比利時的客席演出,令他大呼收穫滿滿。鴻鴻特別挑出他這次看的九齣精采演出,圖文並茂,為本刊讀者紙上導覽當今德國劇場的璀璨丰采!
PAR /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垃圾堆上的馬戲王國 太陽馬戲團在聖米榭的逐夢計畫
太陽馬戲團是現今全世界最有名的馬戲團,因為有太陽馬戲團,加拿大蒙特婁市誓言要變身為世界馬戲首都。 資深媒體人黃寤蘭六月走訪這個生產歡樂與驚奇的馬戲總部,揭開蒙特婁市如何將原是垃圾掩埋場的米榭區,結合太陽馬戲團與國立馬戲學校,轉化為馬戲藝術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