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面對大陸的現代戲劇
大陸傷痕文學以後的劇作,雖仍帶有與台灣不同的意識形態,但其中批判的矛頭已不再單單指向落水狗的舊社會。 ...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敎育不等於學校
學校的源頭是一棵樹,樹下有一個年紀大的人對幾個小朋友述說有趣的故事。孩子們出神的聽,就是接受了影響其一生的敎育。 ...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我雖孤單,卻很快樂 一個世界音樂工作者的自白
美術及舞蹈界探索中、西以外之非主流文化早已蔚爲風氣,音樂界則正在踉蹌而行。 ...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再探華文戲劇節
想想奧運四年才舉辦一次,而亞運也是四年舉辦一次,華文戲劇節也不必急著年年舉辦,而是如何把每次的戲劇節辦得活潑創意、多元發展才是重點,而在每兩屆之間,可以舉辦一些小型的、專題性的深度對話,以及成長導...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擬寫實主義美學的程式化
據我的觀察,「擬寫實主義」的戲劇也漸漸形成了一套美學程式(或成式)。劇情有主題、有高潮;人物有正反、有善惡;對話最好切合人物的身分,但至少也要口語化、有意義,且盡量避免使用方言。舞美要似真而不逼真...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南台灣要建音樂廳,還有呢?
高雄正在轉型成工商綜合城市,一切文化與藝術施政都該設定為這轉型過程中的一環。對高市的藝術文化而言,除獲得新硬體外,首要的是獲得更多文化藝術的常設性活動經費,大幅增加對人的投資,以帶動文藝欣賞人口的...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一加一的計算與算計
對企業而言,只要為了經營管理的合理化和股東權益的最大化,合併是值得考慮的手段。然而藝術機構並不以營利為最大目標,藝術家常常要求的是更大的主體性,合併涉及許多妥協,所謂分工合作的原則即使可以掛在嘴邊...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又要蓋「房子」了!
在這樣經濟還不景氣、預算赤字高漲的時刻,政府能再大手筆投資,以幾百億的經費,在未來興建幾座所謂國家級的劇院與音樂廳,在我們劇場工作者聽來,確實令人興奮,也為之喝采;不過相對的,也有些隱憂。因為這種...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少些起高樓,多些造橋鋪路吧!
最近,北市文化局開始加緊擬定台北市表演藝術團體管理自治條例,希望給團隊清楚的定位;文建會也擬召集各縣市文化局,匯聚共識,釐清模糊定義。終於團隊渾沌的身分認定問題,露出一線曙光。真的殷切期盼橋造好了...
第128期 / 2003年08月號
建了,就有人來?
劇院音樂廳與表演藝術團體之間有著密切的依存關係,但是如何發揮整合效益卻是一門高深的藝術。而這些耗資數十億的文化投資更需要審慎的財務評估,以及未來的經營部署。在思考劇院音樂廳的興建之前,倘若無法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