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
第127期 / 2003年07月號
SARS,劇場關燈之後
劇場界的朋友,現在除了苦撐待變,盡一個公民所應做的抗SARS的舉措,更重要的在這低壓沉靜之中,也要思考未來,預想如何使劇場藝術,在一味追求成為創意產業提昇產值之外,也該多想想更高的人文價值,它畢竟...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令人感觸的二三事
PQ的獎項,雖然無法如美國的東尼獎或電影界的金棕櫚引人注目,但它在國際劇場界中的權威地位,卻絕對不亞於這些獎項。因此,台灣在PQ的獲獎,相較於台灣許多電影導演在各大影展中的光榮紀錄,理應獲得相同的...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別叫現代舞太沉重!
從渡海的身體到「身心靈」的身體,台灣現代舞似乎有了自己的「品牌」;但除了這些,現代舞存在於台灣還能具有其他怎樣的意義呢?而這三十年來,台灣現代舞經過雲門形象學的形成,儼然已建構了一套「文化工業」的...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何不補助「優質活戲」?
國藝會費盡心機補助歌仔戲創作,卻量給劇團一個狹小的空間、無法給創作人員一個施展的餘地,就好比一個人花了很多錢去打造一雙精緻美麗、卻不合穿的鞋,其意義何在呢?或許,在考量演出經費多寡更勝於重視定型創...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莫做音樂舞台的雞肋 重新思考「大交響樂團」的社會定位
從西方古典音樂世界出走,絕非音樂風氣衰敗,而是表示這個社會醞釀了自主的音樂能量。交響樂團的形成,源自西方音樂演進階段需求,非一成不變。它本該為社會所用,而不是為社會所供奉。如果市交事件能促成對樂團...
第128期 / 2003年08月號
「樂觀其成」的文化單位
文化單位習慣於「樂觀其成」,不習慣「主動研發」,這種心態或許是因這些單位中行政人員多、研發人員少的關係。主動去了解民間文化生態、察看民間需要、研究如何協助,這對文化單位該是何等重要的事!如果只習慣...
第127期 / 2003年07月號
歌劇:新世紀的藝術
不是歌劇(就像任何一門百年以上的藝術形式)正走向不可避免的僵化和死亡,而是我們對歌劇的僵化想像需要革命。 ...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麥克風與紀念冊 台灣劇場的兩項陋習
麥克風的使用,能把一場「現場」表演硬生生變成了「轉播」;而我們的節目單,總是不脫畢業紀念冊的格局。大家都能理解,「專業化」不等於「商業化」,「商業化」也不等於「粗俗幼稚」。但是在耳朵飽受麥克風轟炸...
第85期 / 2000年01月號
藝術的千古魅力
當我們進入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中,不管是繪畫、雕刻、小說、音樂、舞蹈,塵世上的一切都已不在其中;等我們再次回到現實時,靈魂則已經過了一次洗滌。這或許就是藝術最大的「功用」。 ...
第50期 / 1997年01月號
「美好的希望」永存人間! 舒伯特誕辰二百周年有感
舒伯特的一生成爲歐洲十九世紀浪漫時代作曲家命運的象徵。象徵著藝術家在貧窮、不安定的生活中掙扎;生前的作品不被重視,死後才發現他作品的偉大;以及「藝術家爲後世而作曲」這種觀念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