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23期 / 藝@電影
藝術人生 藝術電影
藝術家的藝術,與他們戲劇性的人生,常常都是電影搬演的上選題材。這個月的藝術人物電影,有葡萄牙歌后、法國時尚天王、還有歷久不衰的音樂家愛情故事……讓人從中窺見藝術之於人的影響力。
PAR / 第222期 / 藝@展覽
速度的快感、死亡詩學的衝突
中國「七○後」藝術家李暉將酷炫冷硬的雷射光轉而作為呈現生命內向思考的媒材,近來並以動力機械展現的強大力量,來對照生命的荒謬與虛幻。此次來台展出十二件裝置藝術與雕塑,展現於不同於其他「七○後」中國藝術家甜膩風格的大膽嘗試。
PAR / 第223期 / 藝@展覽
黃子欽的療傷實驗室 「塑化」生命記憶
物質作為記憶的觸媒,是藝術家黃子欽創作上最著迷的「刺點」。這次在誠品信義店的展覽「『復刻大王』實驗室」,延續他過往將記憶的物件封存在立體樹脂方塊裡的做法,使之變成現代琥珀,這次被他封存的包括個人與家族的成長記憶,也有卅五年前台灣盜版漫畫《漫畫大王週刊》,還有來自觀眾的個人物件,多是失戀的回憶。
PAR / 第224期 / 藝@展覽
攝影記者鏡頭前的生死一瞬間
於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展出的「命懸一線:一一九社會檔案」攝影展,邀集多位長期主跑一一九的攝影記者,展出近年拍攝的卅多幀新聞照片。鏡頭下的悲慘,在在挑戰與撞擊觀者的視覺和思緒。
PAR / 第219期 / 劇場快門
台灣海筆子《蝕月譚》演出前搭建帳篷
時間:二○一○年十二月廿七日
PAR / 第219期 / 談畫說樂
視覺與聽覺藝術的匯流
康定斯基與荀貝格都主張,繪畫創作應嚮往著音樂般的純粹、高超境界,繪畫應是一種視覺的音樂。以下是荀貝格的說法:「…眼睛總是專注於具體的事物,因此耳朵應是比眼睛更高級的。假若畫作能透過音樂般的節奏、音樂效果來表達內在的理念、內在的意境,則又另當別論,在此狀況下,繪畫不再只是眼睛所見之物的複製品。」
PAR / 第219期 / 幕後群像
楊妤德 讓服裝不再只是服裝
從編舞家黃翊的《身.音》中舞者令人驚豔的魚骨裝,到去年與黃翊合作「第二層皮膚」實驗計畫中舞者身上鼓漲收縮、不斷變形、令人驚嘆的「服裝裝置」,這些創意的發想者,正是近來備受矚目的劇場服裝設計師楊妤德。不甘於單純為時尚做設計的她,很早就決心走上劇場服裝設計之路,練就一身紮實的實務功夫,而且挑戰編舞家的傳統思維,在與黃翊的合作中,讓劇場中的服裝「不只是服裝」,也是創意洋溢的「軟雕塑」,展現了更多層次的表演美學。
PAR / 第219期 / 演員排練日誌
吳朋奉:遇到鈴木大師,我真是好狗運
編按:兩廳院旗艦製作《茶花女》於二月十日首演,為「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揭開序幕,這也是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頭一次與台灣演員合作的戲,鈴木大師獨到的演員訓練法「鈴木方法」,對台灣的演員有怎樣的影響?本刊特別取得《茶花女》兩位演員——吳朋奉與邱安忱的同意,刊載他們在臉書上書寫的演員排練日記,透過他們第一手的記錄,看他們如何進入鈴木的劇場世界!
PAR / 第218期 / 劇場快門
雲門舞集2高雄衛武營演出前排練
時間:二○○七年十二月廿九日
PAR / 第221期 / 劇場快門
國光劇團後台演員化妝
時間:二○○六年 地點:國光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