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28期 / 藝@CD

古調亦新唱 大地的尋根之旅

傳唱自遠早的古調,如何依然在今日令你的心靈動容?蒙古Haya樂團與歌手黛青塔娜合作的《遷徙》,與泰武國小小朋友錄唱的《歌開始的地方》,透過傳統音樂的創新,古調也展現了與當代人共振的風景。

PAR / 第229期 / 藝@CD

大師經典重編 飛馳鋼琴想像

古典名曲的創新改編,是許多音樂家喜愛的演奏形式。兩位鋼琴家的新專輯——謝世嫻的《狂舞巴哈》與張凱雅的《敲敲幸福的門》,一位用佛朗明哥、夜曲、電音、探戈、鋼琴、極簡主義等譜曲來重新思考巴赫的意義,一位用爵士來重新詮釋貝多芬、李斯特、蕭邦、德布西……創意盡在其中。

PAR / 第228期 / 藝@電影

我是誰?該是誰? 好戲就在這裡!

一個演員要穿梭在不同的角色之間,演誰要像誰,就得面臨著角色身分轉換的難題,要是在同一部電影中,得面臨不同人物性格或身分認同時,那更是一種挑戰,同時也代表著劇情埋藏著重大的起伏,總讓人推敲再三或是目不轉睛。這個月就有好幾部這樣的精采電影,吸引你進入詭譎的電影世界!

PAR / 第226期 / 藝@書

關於攝影集 編輯怎麼想?

同樣展現青春風貌、同樣偏近日系美感,近日出版的三本攝影集,卻因編輯企畫與設計的落差,使作品的呈現有了相當不同的結果。屬於台灣年輕作者的兩本,透露的是台灣出版社在影像類出版品的缺乏經驗與自信,因為缺乏自信與根柢,而讓很多很好的影像創作者淪為同一種年輕藝術家的操作模式,太過速成與缺乏經驗累積,讓作品變成膚淺的自慰與呻吟。

PAR / 第229期 / 藝@電影

因為表演藝術 電影更豐富

這個文章大標看起來有點表演藝術自吹自擂的味道,不過對一月份的這幾部電影來說,卻是一點也不為過。從芭蕾舞到鋼琴家郎朗,從歌仔戲到擊鼓表演,又是國際又是台味,能說不豐富嗎?

PAR / 第229期 / 藝@展覽

筆筆紮實 畫下屬於故鄉的生命歲月

繪畫功力紮實的中國畫家劉小東,在攝像機器強勢的時代,他寧可透過繪畫的過程,交代所見所聞所感的世界。去年他首次以自己的故鄉遼寧金城為作畫內容,發展出「金城小子」系列,描繪變遷的鄉土、變老的家人與兒時玩伴,以及同在老化中的自己。相關展覽也正在台北展出。

PAR / 第228期 / 藝@展覽

涂維政「身體測量」 考掘城市新方法

以穿梭古今、虛實間的幽默,呈現己身對社會現象的關注,是涂維政創作的慣用手法。他的最新個展呈現了「影像.聲音.博物館」、「影像銀行尋寶遊戲」和「視覺玩具」三大系列,其中「影像.聲音.博物館」利用自己的身體,觀察並測度所在的環境,正是裝置藝術家涂維政對所在區域的考掘與觀察方式。

PAR / 第227期 / 藝@書

通向自我之路

透過當下的感受性,藝術家或是提出創作的訴求,或是積澱為表演的能量——透過《誰怕艾未未》與《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課》兩書,我們看到了「當下」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搭建他們的藝術之路——一條通向自我之路。

PAR / 第226期 / 藝@CD

王羽佳、卡蒂雅 靈魂與琴音的美麗相遇

兩位同年的年輕女鋼琴家:王羽佳與卡蒂雅,都是國際樂壇的明日之星,雖然有著各自不同的際遇,卻又在這條音樂的道路上不斷地相遇,同樣在今年皆發行了新專輯,分別與拉赫瑪尼諾夫與李斯特時空對話,讓聽者得見她們如何用琴音展現美麗的靈魂。

PAR / 第226期 / 藝@電影

兩影展 召喚影迷大出擊

十月起,又是各種影展盛會的旺季!在金馬外片觀摩影展之前,女性影展與高雄電影節就以浩大聲勢搶頭香,豐富的片單出爐,就讓影迷目不暇給,走進似真如幻的電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