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32期 / 劇場快門

明華園歌仔戲團《蓬萊仙島》戶外演出後台

地點:三峽.台北大學 時間:二○一一年九月廿三日

PAR / 第240期 / 這樣過日子

劉欣然 跨行表演 一切都為戲

劉欣然,北京人,北大中文系畢業,從小學習聲樂。畢業後考進氣象局當公務員,參加全國京劇票友大賽多次獲得金獎,拜「錄老師」(錄音帶、影帶)為師,自學京劇有成,最終決定辭去公務員工作,轉進梨園正式拜師,成了當代最受矚目的京劇男旦之一。 以梅蘭芳為首,「四大名旦」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演男旦的人並不多,像劉欣然這樣中途出家的更是少之又少。他模樣俊俏挺拔,扮相雌雄莫辨,溢美稱讚之詞從沒少過,批評聲浪也有,說他不是演女生就是同性戀,說他怪,說他中途出家唱的不比科班好。他都沉穩以對,他知道戲是戲,人家怎麼想歸人家去想,進這圈子不是為了跟人鬥唇舌,不是為了討稱讚,是為了戲。要學該學能學的還多的是,現在甚至參與了管理行政職。除了把戲做好,讓自己持續進步,只要對得起自己,是褒是貶,壓根不重要。

PAR / 第223期 / 談畫說樂

「狂熱年代」與「新客觀主義」

「一戰」之後鬆弛的氣氛中,歐洲各主要城市幾乎都成了狂歡作樂的大型歌廳與舞場。源於美國的爵士樂,如何在一戰前後被傳入歐洲?巴黎「狂熱年代」的作曲家們如何受到它的影響,譜成了許多獨特的音樂?在維也納沒落之後,柏林如何取代它,成為日爾曼最重要的藝術都會?柏林盛行「新客觀主義」思潮之際,爵士樂如何被「新客觀化」?

PAR / 第222期 / 談畫說樂

二戰之間的復甦

康丁斯基在「包浩斯設計學院」任教時期的畫作,與包浩斯的精神相呼應,強調簡約、單純、明瞭,與戰前表現主義式的「抒情抽象」形成明顯的對比。此時期的畫作經常由種種幾何圖形組構而成,因而被稱為「幾何抽象」(geometrical abstract)時期。此時期又是正好與荀貝格的「十二音」時期(1923-1933)疊合,在此時期荀貝格與魏本的音樂,將音樂抽象式的排列組合發揮得淋漓盡致。

PAR / 第221期 / 談畫說樂

二戰之間的復甦

在這段從戰前過渡到戰後的沸沸揚揚時期,畫家、建築師科比意提出「新精神」的口號,正符合時代的需求。科比意在他所創辦的《新精神》雜誌上宣稱:「此後的藝術創作應以明晰的概念為基礎。」在強調明晰、簡潔、單純的「新精神」主導下,形成了一種「新古典」的傾向,使得戰後「狂熱年代」的藝術與戰前「美好年代」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PAR / 第240期 / 幕後群像

聽音微調 呵護四千一百七十二根管子

造價高昂的管風琴,琴管的排列都是依建築而設計,所以每一座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管風琴的音樂廳或教堂,都會非常用心的維護。就讓為國家音樂廳擔綱管風琴維護工作的張朝任,帶領我們一窺這「鎮廳之寶」的神秘內裡,也分享他照料台灣多座管風琴的訣竅與有趣故事……

PAR / 第240期 / 藝@書

對於「人」的深度閱讀

《劇場人類學辭典》是歐丁劇場創辦人尤金諾.芭芭將自己的表演研究經歷體系化而成的一本書。如果說演員是研究人類的專家,透過這本分析劇場表演的論著,芭芭期許讓戲劇成為人的基本配備。

PAR / 第240期 / 藝@CD

重回文藝青年的黃金年代

法國鋼琴家亞歷山大.薩洛的專輯《屋頂上的牛》,讓樂迷回到廿世紀初文青匯聚的小酒吧中,重現當時廝混其中的米堯、拉威爾、魏納等後世大師的音樂,演奏中洋溢著一種對過往時光的感懷,那不是貴古賤今式的追憶,或是單純地「復刻」黃金年代,相反地有種獨白、私密的氛圍。

PAR / 第240期 / 藝@電影

動人小說 躍上銀幕更吸睛

一直以來,動人的文學作品都是電影取材的靈感泉源,而暢銷小說的改編,更被視為電影票房的保證。這個月有多部暢銷文學搬上銀幕的電影,無疑會吸引書迷的目光,但是否合乎書迷的閱讀想像,卻也是如人冷暖飲水自知……

PAR / 第240期 / 藝@展覽

微觀世界的生命省思

藝術家吳季璁和張暉明,面對「三十」的人生關頭,在近期的展覽中,不約而同地,透過微觀世界的視角,分別以作品呈現了對生命境遇的思考。吳季璁《天空》透過對螞蟻的觀察,思索生存的道理;張暉明《∞》、《碎片》單頻道錄像作品靈感源自親人的逝世,以自然森林幽陰影像鋪陳四季更迭、生死悠然的詩意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