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 談畫說樂

二戰之間的復甦

雷捷(F. Léger):《盤物狀》(1918)。雷捷以「馴化」的立體主義,具現出現代社會的機動性。 (陳漢金 提供)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康丁斯基在「包浩斯設計學院」任教時期的畫作,與包浩斯的精神相呼應,強調簡約、單純、明瞭,與戰前表現主義式的「抒情抽象」形成明顯的對比。此時期的畫作經常由種種幾何圖形組構而成,因而被稱為「幾何抽象」(geometrical abstract)時期。此時期又是正好與荀貝格的「十二音」時期(1923-1933)疊合,在此時期荀貝格與魏本的音樂,將音樂抽象式的排列組合發揮得淋漓盡致。

《PAR表演藝術》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PAR表演藝術》雜誌 ▪ 222期 / 2011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