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 談畫說樂

「狂熱年代」與「新客觀主義」

畢卡索(P. Picasso):《三位音樂家》(1921)。 (陳漢金 提供)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一戰」之後鬆弛的氣氛中,歐洲各主要城市幾乎都成了狂歡作樂的大型歌廳與舞場。源於美國的爵士樂,如何在一戰前後被傳入歐洲?巴黎「狂熱年代」的作曲家們如何受到它的影響,譜成了許多獨特的音樂?在維也納沒落之後,柏林如何取代它,成為日爾曼最重要的藝術都會?柏林盛行「新客觀主義」思潮之際,爵士樂如何被「新客觀化」?

《PAR表演藝術》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PAR表演藝術》雜誌 ▪ 223期 / 2011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