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48期 / 這樣過日子
郭文泰 作戲,走進觀眾的生命
河床劇場導演郭文泰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一九九二年來台後,不知不覺也跟著台灣化了。他說話有台灣腔的「欸~」,喜歡吃台式蛋餅,讀夏宇的詩,看民間八家將廟會。只是,他依舊不習慣台灣的熱,躲進星巴克成為他避暑的方式之一。 他的劇團堅持「手工」打造,舞台道具是靠自己DIY完成,因為唯有動手自己做,才會拉進演員與空間的關係。他還更進一步期許自己的戲能走入觀眾的生命裡,在他們的生命裡,慢慢地發酵。
PAR / 第248期 / 藝@展覽
人體雕塑探尋內在本質
當代中國女性雕塑家向京,以「全裸」系列鵲起藝壇。現正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的「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個展,集結「全裸」、「凡人」和「異境」三大系列,分別呈現裸女、雜技團和動物這三種題材。透過裸裎的軀體,向京探索的是人的內在本質。
PAR / 第248期 / 藝@電影
兩代之間,豈一個「愛」字了得?
父母與孩子之間,有濃濃的愛,有深深的期待,也因此造成了糾結複雜的各種情結與「情節」。在迎接父親節的這個月份,多部院線電影讓我們體會多樣的親子關係,了解兩代之間,並不是只有一個「愛」字可以解釋一切……
PAR / 第248期 / 藝@書
陰霾底下的光亮
儘管世局愈發艱困,但每一個人手中握有的力量,都可能讓我們成為未來史學家筆下不可小覷、沛然莫能禦的非凡小人物。攝影書《屋頂上》與採訪報導書《TAIWAN368新故鄉動員令》,帶我們看到立足台灣,在各行各業、山邊海隅,持續理想前進的小人物,他們的生命故事,為處於陰霾中的我們,點燃了光……
PAR / 第248期 / 藝@CD
爵士帶路 走進童年記憶的大門
市面上少有為兒童所設計的爵士音樂專輯,新近發行的《屋頂上的動物園》就是一張令人驚喜的聲音。透過多種爵士風格去框架我們所熟悉的十一首經典童謠與歌曲。這些豐富多元的素材,透過即興、翻唱、拼貼、重組等手法,「搖擺」與「切分音」的風格手法,跳脫了我們的聽覺習慣,讓原本熟悉的旋律有了新的面容與表情。
PAR / 第247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我的室友蘇菲.卡爾
我和蘇菲在她家見面時,她第一件事情便問我:要不要看看我的墳墓? 原來,她在房子的後院立了一個迷你墓園,墓碑上便是自己的名字。怎麼說呢?我覺得主意相當好,中國人不是也有先準備後事,買好棺木的做法嗎?她的行為一點都不讓我吃驚,我笑了,直呼:太美了。
PAR / 第247期 / 劇場快門
臨檢,請出示證件
攝影:陳長志 地點:台南,馬路上 時間:二○一二年五月二日
PAR / 第247期 / 這樣過日子
蔡柏璋 愈旅行,愈分明
今年三月,結束一年多的浪遊,蔡柏璋回到台灣。第一次重逢,是在一個希臘劇團來台演出的記者會上,蔡柏璋低調地在台下工作——他受邀擔任劇團的翻譯。跟他打招呼時,他面露驚訝,身體稍稍前傾又後退,最後含蓄簡單地交換幾句話。不知為什麼,那樣的姿態令我印象深刻。忍不住猜想,那個瞬間或許蔡柏璋正在用人與人問候的身體間距,重新確認自己已經回到台灣的現實吧。過去一年多的時間,他從美國飛到莫斯科,而後輾轉棲居歐洲各國,想必習慣了西方人較為熱絡的見面問候。 再度見面時,蔡柏璋坦率地說,「我喜歡在國外生活。」從北投到松山的半日小旅行中,他也提到正在籌畫下一次的國外long stay。這並不令人意外,從他的劇場編導作品《Q & A》、《Re/turn》中,說著一口台北國語的主角們在柏林、倫敦等地過起異鄉人的漂鳥生活,體驗更自由不羈的人生,不難發現蔡柏璋對旅行的熱愛和投射。 班雅明把說故事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農夫,因長久定居而對空間承載的歷史掌故如數家珍;另一種人是水手,在漫長的漂移中見識不同地域的奇聞軼事。他們因流浪締造故事,或為了故事製造更多流浪。 想當然爾,蔡柏璋屬於哪一種。
PAR / 第247期 / 藝@展覽
異色俗豔下的情慾顯相
藝術家吳天章在最新個展「偽青春顯相館」中,呈現《孌》、《難忘的愛人》、《心所愛的人》三件錄像作品。延續如劇場舞台設置的手法,吳天章像執導演出的魔術師,《孌》呈顯自溺似的皮膜快感和近乎戀物癖的美學興味《難忘的愛人》則指涉對生前美好的眷顧與留戀。
PAR / 第247期 / 藝@電影
愛在電影放映時
愛情以一種不可捉摸的狀態,存在於你我身邊,電影無法幫你參透,只是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型態供你參考品嚐。七月有幾道雋永可口的愛情典型,從曖昧到深刻,與紅酒一樣,伴隨著時間滋味不停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