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47期 / 藝@書
聲音,城市記憶的棲地
《裝幀時代》、《裝幀台灣》作者李志銘,結合了他研究所所學的建築與城市發展與一向愛好的音樂,打造了《單聲道》這本台灣少見的「音景之書」。透過聲音,作者重新勾勒台灣城市景觀與歷史流變,也讓讀者重新找回對生活曾有的細膩聆聽與交疊於聲音中的記憶。
PAR / 第247期 / 藝@CD
音樂是他的命運
「命運」二字,或許是柯慶隆人生的最佳註腳:從一出生鬼門關前走一回的幸運,從小想學習音樂卻不可得的遺憾,長大後科學事業非凡卻依舊沉迷音樂世界,車禍受傷讓他中斷創作……終於,他克服了命運給予的課題,創作了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PAR / 第246期 / 劇場快門
國光劇團《水袖與胭脂》演員上妝
地點:國家戲劇院後台 時間:二○一三年三月七日 國光劇團《水袖與胭脂》演員上妝 五、六個壯漢站成一列, 手裡清一色拿的是紅色塑膠框背面有仕女圖的小鏡子忙著上妝。 導演李小平出手幫一個上好妝的猴臉加強勾臉的輪廓, 他笑著說:「大家都忘了我還會這個!」
PAR / 第246期 / 這樣過日子
王榮裕 樂暢人父「浮浪貢」
生性浪漫、追求自由的王榮裕說:「我就是浮浪貢」。一九九○年,他辭去月入四萬元的電腦工程師一職,踏進優劇場領六千元月薪,自此,「放出去的小鳥,海闊天空,回不去了。」王榮裕形容,這是「自我選擇的命中註定」。 九三年,他成立金枝演社,請來戲神田都元帥,每天虔誠祭拜,至今廿載。三年前,金枝從落腳十年的淡水,遷移到八里,曾遭祝融的雲門舞集前排練場。從一張白紙,到現在共十五人領薪水,劇團組織和演出規模愈益壯大,王榮裕對表演的要求、和新進演員的訓練及溝通,也累積了許多不同的體會。 聊起近期生活的「例行公事」,王榮裕邊笑說年紀到了,真會坐著睡著,邊不忘補充:「心境還是廿歲,足樂暢的!」每天有兩狗一貓相伴,排練、散步、開車、泡咖啡、抄《心經》……都是功課,也都是享受。四十歲得子王品果,更讓他的人生觀出現重大改變。 不過,有件事從沒變過──劇場人總親切喚他:「二哥」。
PAR / 第246期 / 幕後群像
溫柔教頭 美麗歌聲的推手
從擁有好歌喉到能真正上台表演,中間這段過程,就需要「歌唱詮釋指導」來幫忙了!從歌劇到音樂劇,也指導過多位流行歌手藝人,魏世芬的工作不只教唱歌,還要送他們上台,陪著發聲、修正韻味、調整體態、平穩心理。運用女性的溫柔傾聽,魏世芬從歌手外顯的問題看進內心癥結,再慢慢解開。她從不認為自己有「教」這回事,而是了解對方要什麼,適時給予意見,順著他們的節奏引發……就是這麼「連哄帶騙」地,讓歌手將歌聲包裝成更美麗的禮物,送到觀眾的心中。
PAR / 第246期 / 藝@展覽
穿越《白晝》的時空對話
因著一批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長期借展的百年石膏模製品,北教大教授林志明策劃「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特展,以其中米開朗基羅《白晝》為發想,邀集美、英、德、法與台灣共廿二位藝術家作品,展開一場跨越六百年的時空對話。
PAR / 第246期 / 藝@電影
台北電影節上場 讀取舞台幕後
台北電影節揭幕,有不少令人驚喜的作品,讓人一窺劇場幕後的故事:《奇士勞斯基之職員》是大師所拍的一部描寫劇場幕後人員藝術夢想的紀錄長片;下手大輔《仨小確幸》以舞台劇導演為主角;紀錄片《少年鼓手》的主角是「優人神鼓」在彰化監獄進行鼓藝教學的受刑人……
PAR / 第246期 / 藝@書
傳統戲曲在台北
因為商業繁榮,台北城早在日治時期,就發展出鼎盛的戲曲榮景,當時的大稻埕更有「戲窟」之稱。台北市文化局出版的「傳統藝術系列」叢書,分歌仔戲、布袋戲、京劇、說唱四本,是首次整理以台北市區範圍為主的戲曲史料專書,見證人文薈萃的台北,與傳統戲曲發展過程中的影響與對話。
PAR / 第246期 / 藝@CD
提琴、提琴、提琴
現代的提琴家族有四位成員,分別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都有四條絃,但琴體大小各異、各具音域。儘管不如樂器之王鋼琴表現那般全面,但提琴無疑是深具展技性格,容易造就舞台明星的樂器,即便是低音提琴都如此。本月就選三張明星提琴專輯,有大有小、有創新有傳統,各具風味、值得一聞。
PAR / 第245期 / Ju & JuJu
心情鏡像
編按:「Ju & JuJu」專欄自去年五月號首刊,透過每月一信的方式,讓讀者看到一位多元的藝術工作者——朱宗慶,如何經由與小女兒的互動,溫柔地述說自身感性的另一面。非常感謝朱宗慶老師在百忙中親自執筆,但一年之約倏乎已屆,雖感惋惜,也不得不尊重作者的意願。讓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機會再次請 Mr. Ju背起這個「甜蜜的負擔」,讓Dear JuJu與大家再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