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59期 / 幕後群像

「音」中有戲 戲中生「樂」音樂創作者王榆鈞

大學就讀戲劇系,王榆鈞並不以成為演員或導演為職志,但她把劇場的觀念納入音樂創作,以音樂的方式參與劇場,以音樂構成劇場畫面,「有許多朋友覺得我的音樂很有畫面感,雖然我無法真正看見他們眼中所見,但這也觸發了我對戲劇和音樂連結的想像。」長時間以音樂創作者的角色參與劇場,王榆鈞期望自己的音樂中也能有「戲」,進而讓戲中也有「音樂」。

PAR / 第204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布拉姆斯與孟德爾頌的美麗故鄉—漢堡

漢堡港(Hamburger Hafen)是世界一流的海運貨物轉運站,也是歐洲第二大集裝轉運港,更是通往北歐、中歐和東歐市場的門戶和連接歐洲大陸與海外的橋梁。因此漢堡繁榮的商業與經濟不只帶動城內的各項建設,也富裕了城市的文化生活。

PAR / 第259期 / 藝@展覽

爬梳歷史 關懷當下

以六年級後、七年級藝術家為主的兩場策展,開啟自身與社會對話的窗口。羅禾淋策畫的「蘋果核」,邀請九位藝術家演繹「科學唯心」與「自然唯物」,對現今科技狂熱提出反思。高森信男的「拾荒花園」,由五位藝術家撿拾、編織與構建歷史片段,重新追尋歷史與記憶。

PAR / 第259期 / 藝@電影

老少咸宜的非典型影展

父母帶著嬰兒能看電影嗎?視障者也能看電影嗎?別擔心,府中15新推出的「嬰兒車電影院」、「樂齡族電影院」不僅老少咸宜,「聽.視界電影院」連視障者都能進戲院觀看。另外還有「野望國際自然影展」及「歌舞昇平影展」,引領我們走向自然與藝術的花園。

PAR / 第259期 / 藝@書

請把耳朵借給我 聽那些歌那些人

如果說馬世芳在二○○六年交出的《地下鄉愁藍調》是他的青春事件簿,從自我輻射至社會,那麼《耳朵借我》無疑是一面從外部收整的鏡子。李宗盛說得極好,「流行音樂是反映一個時代最清晰的東西之一。」而我們將耳朵借給馬世芳,也確實聽見了一個時代,動人的、挫折的、芬芳的、憤怒的,都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

PAR / 第259期 / 藝@CD

歡慶世足 玩出巴西、拉丁音樂新風味

巴西世足賽令全球球迷熱血沸騰,透過電視轉播,能零時差同步瘋世足。當關上電視後,若還不過癮,何不繼續感受既能熱力四射、也能浪漫輕柔的巴西、拉丁音樂呢?為了歡慶本屆巴西世足賽,許多音樂家紛紛使出渾身解數,以各自的拿手絕活,賦予巴西、拉丁音樂新意,除了深厚的古典音樂底子之外,更展現出高超的跨界功力,呈現令人驚豔且多樣的音樂風貌。

PAR / 第259期 / 藝@書

精選書摘:《遺憾先生遺憾的包裹掉進遺憾的海—黎煥雄劇場文字作品集》

編按: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出版之《遺憾先生遺憾的包裹掉進遺憾的海—黎煥雄劇場文字作品集》一書,將於今年年七月出版。該書集結台灣中生代劇場導演黎煥雄自一九八六年參與劇場編導工作以來,發表或未曾發表的的詩、散文、劇本、小說等文字創作,以及多部劇場作品的私房筆記。 全書透過書信往返的形式,揭露他長期以來對於劇場創作的藝術思索。下文即摘錄自書中兩封來自好友的回信。

PAR / 第258期 / 藝文人生

孤獨,如卡夫卡般的孤獨

卡夫卡的朋友亞諾許曾經問過卡夫卡:「您感到那麼孤獨嗎?」卡夫卡點點頭。亞諾許當時曾問他:「像嘉斯帕.豪瑟那麼孤獨?」這個問題讓卡夫卡想了一下,然後他大笑不止,「不,簡直比嘉斯帕.豪瑟糟多了!我孤獨得像法蘭克.卡夫卡」。

PAR / 第258期 / 劇場快門

玫舞擊「2012鈕扣計畫」排練

PAR / 第258期 / 這樣過日子

吳素君 生活就是美

走進位於東區小巷鬧中取靜的老公寓頂樓前,首先會看見門口貼的對聯「半窗花影雲拖地 一室茶香月橫天」,一身俐落的黑衣黑裙襯著超短髮,吳素君探出門,笑開了臉,招著手,「那是我寫的喔!」指著對聯,這位酷愛古典的編舞家難掩驕傲。 從雲門舞集的創始團員、創立台北越界舞團、擔任江之翠劇場藝術總監,這位停不下腳步的創作者對傳統的偏好,除了反映在書畫收藏、古典文學閱讀,她為漢唐樂府編創一系列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以南管結合梨園科步的《豔歌行》、《簪花記》、《夜未央》、《滿堂春》等作也透露端倪。 「南管戲小而精緻,因為空間局限住的身體語言,反而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在她的舞蹈動作裡,空間感被裝入身體,如同她小而美的居所,處處都是細節巧思。樸質的原木桌椅、精緻的茶點、各式陶製杯盤、各國旅行時蒐羅的小物、何建生的雕塑、奚淞的書畫、一整面書牆、屋中四處栽植的扶疏綠葉、木石……她的生活無一不美,但寒暄沒幾句,她便被攝影機分了心。 「我是不是該整理一下?有點亂耶!」吳素君四顧家中,面對鏡頭難掩緊張。 編舞家眼中的「亂」,卻已是一方井然有序又美好的天地。對「美」的挑剔與追求,是吳素君從雲門時期養成的習慣,也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採訪這天,在靜靜流淌的喜馬拉雅音樂中,她問起要喝哪一種茶,中國茶、花草茶……應有盡有,講著講著,也走到院子裡剪了一把香草,熱水一沖,香氣四溢。 「我愛玩,事情也多,平常待在家的時間不長,但喜歡下雨天,在屋子角落看雨。」端著茶,吳素君笑指大片落地窗旁的角落,聊起創作之外的靜好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