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166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劉權富 滌去科技塵囂,古風家宅好放鬆

PAR / 第270期 / 專欄 Viewfinder

看得見的味道

兩個女人,身在上世紀五○年代,一個是深閨寂寞的闊太,一個是百貨公司的售貨女郎,如果不是小說,誰也不會聯想到這兩種身分的人可以談上戀愛。如果不是拍成電影,又是由被公認值得舉起兩隻大拇指的布蘭琪把卡蘿現身說法,《鹽的代價》將會如鹽被隱藏在大海之中,是味道,能聞到,但是,不會被看見。

PAR / 第270期 / 專題

藝術家的深夜食堂

藝術家就是要飲露餐風?那可不一定! 他們當然食人間煙火,不只吃,還會吃,又懂吃。但除了排練期間混著汗水(淚水)的便當外,大夥兒都去哪裡祭五臟廟呢?能收服挑剔的藝術家們的胃的食堂老闆們又是什麼狠角色?來看朱宗慶打擊樂團、綠光劇團、驫舞劇場的藝術家們怎麼吃,跟誰吃。 而在觀看演出結束後的夜裡,不管演出是讓人心滿意足還是空虛寂寞覺得冷,動物性的感傷都能找一間深夜食堂紓解,溫暖脾胃,說說故事(或發發牢騷),第一時間與藝評人們分享感動(或憤怒)。 本期專題邀請您跟著表演藝術圈的吃貨們走一遭他們最愛的食堂,夜深了,吃飽了,心暖了,天亮後我們都能繼續加油。

PAR / 第270期 / 藝@展覽

一年的對話關係 「慾望」的三種呈現

藝術家謝德慶的《一年行為表演1983-84(繩子)》,啟發了策展人邱俊達設計了「一年對話實踐」的創作規則,邀請三組藝術團隊,將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對話」賦予想像,重新思考對話背後的慾望、期待與潛力,探問對話在當代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從個人需求擴展成為對社會的行動方式。成果展出名為「梅爾汀計畫」,以三道主軸「線、鬼故事、逃離」各自呈現。

PAR / 第270期 / 藝@電影

差異共振 對照文化異境

今年台北電影節中,有不少以異文化相遇為背景、呈現文化對照的影片。異鄉人與在地文化的碰撞,另一種眼睛看到的熟悉中的陌生,營造了戲劇性強烈的氛圍,跟著電影,我們也進入了文化的異境……

PAR / 第270期 / 藝@書

傳藝者的街頭商學課

作者藤拓宏之所以有資格提供這樣的「智慧財」,並不是因為他在音樂之外還擁有什麼商學學位,他的開店智慧事實上最初源自自己開展教室時慘痛的「街頭」經驗而開始累積。妙的是,藤拓宏在這本書裡提及的個人主張,倒也與一些商學潮流中的重要行銷及市場觀點能相互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