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302期 / 藝@書

說愛:一場窮究品味之旅 《好品味,壞品味?—— 一場拆解音樂品味的聆賞實驗》書摘

由出身加拿大魁北克的文化評論家卡爾.威爾森(Carl Wilson)所著的《好品味,壞品味?—— 一場拆解音樂品味的聆賞實驗》,是他從他的同鄉——流行天后席琳.狄翁(Céline Dion)出發,探索品味如何形成?如何運作?為何大眾品味似乎與所謂「文化精英」間存在巨大的差異?說這是一本音樂評論書,實則是在評論「評論者」自身。此書將在本月份出版,本刊特地轉載精采書摘,以饗讀者。

PAR / 第301期 / 專題

如果看表演是吃海膽料理…… 陳武康 ╳ 戴季全

戴季全,完全狀態的理組男。媒體出身,後成為網路創業者,亦涉足政治領域,最知名的身分之一是前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因波多野結衣悠遊卡事件而卸下該職,其後持續經營旗下的網路媒體及相關事業。 陳武康,台灣知名編舞家、驫舞劇場藝術總監,同時也是表演細膩、舞動深具個人魅力的專業舞者,十一月底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驫舞劇場編舞家蘇威嘉《自由步》的兩位獨舞者之一。 我們時常好奇,對非劇場專業的觀眾來說,他們如何想像表演藝術?對表演藝術抱持怎樣的預設?觀看之後最先浮現的念頭、最關切的事又會是什麼? 十一月底,鮮少觀看台灣劇場的戴季全首次到臺中國家歌劇院觀賞陳武康參與演出的《自由步》。原本幾乎不可能有交集的兩人因表演而相遇,隔週相約在驫舞排練場對坐相談,從《自由步》的觀賞經驗啟程,談身體、聊政治,最後在海膽料理和賈柏斯的「現實扭曲力場」中畫下不思議的句號——

PAR / 第301期 / 藝@展覽

Si So Mi的喜劇之歌

將家傳百年紙紮工藝轉換為個人創作形式的藝術家張徐展,在最新個展「Si So Mi」當中發表偶動畫「紙人展與新興糊紙店系列—靈靈肆《Si So Mi》」,傳達他對生命及死亡的思考,以紙紮技藝形塑的老鼠為主角,敘述一隻頭上還戴著生日派對帽、身體卻被壓扁的老鼠,在臨終前看著鏡中的自己,「回顧」一生。

PAR / 第301期 / 藝@電影

真人真事 銀幕上的不凡之作

通常創作型的「作者論」導演,作品大多自編自導,而與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類型電影,看似相互衝突,其實也充滿著導演的敘事角度與風格,讓我們來看看要多麼不平凡的「真人真事」才能拍成電影?

PAR / 第301期 / 藝@CD

用新的方式 聆聽傳統的聲音

二胡這項樂器看似傳統,但因不像鋼琴或古箏那般有固定音階,它自由的表現手法非常適合當代音樂聲響的開發。台灣二胡演奏家王瀅絜自二○一一年起,與各國音樂家分享,讓他們認識這項樂器、並進而激盪出嶄新創作,數年探索的呈現就是這張專輯《雲樹》,讓我們用新的方式,聆聽傳統的聲音。

PAR / 第301期 / 藝@書

表演,是「給予」的藝術

這本厚達三百餘頁的梅莉.史翠普傳記,透過以她演過的角色命名的各個篇章,讓讀者得以透過不同時期的「她」,看見變與不變的其人、細數往事,並深入認識這位舞台下、銀幕後的世紀巨星最真實的面相。她如何能在不同的演出中,每次都呈現了全新的樣貌及動人的深度?我的淺顯觀察是:生活、思考、當下與愛。

PAR / 第300期 / 專題

聊聊吧~關於她們.關於戲

來聊聊吧! 從工作中抽出一段短短的時間, 安排一個屬於我們的「小約會」, 不急著覓食、或看著影片相對無言, 也不是開會或討論,得談個水落石出。 就只是聊聊吧~   聊那些關於工作的所思所想, 回憶當年的彼此、分享烏龍瑣事, 或許也能趁此稍稍停下腳步, 確認自己身在何處。   再次登上舞台的張艾嘉 與人生有了重大改變的黃詠詩, 在靈幻的世界中淬煉關於人的故事。   好久不見的姐妹淘黃小貓與梅若穎, 各自單飛的日子、經歷了轉折, 相遇、並一同踏上未知的旅途。   排練日程緊湊的新一代演員高若珊和梁皓嵐, 在演或不演、如何繼續的種種不安中, 努力生活、做菜共餐,迎接卅歲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