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199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肯.洛區 追求公義的影像力量
PAR / 第197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中西古今混融 美聲無界限
跨界風潮不只是流行,而且已經成為大趨勢。現在中西交流、古今混融的作品所在多有,而且隨著時日發展得愈來愈完熟。如北市國與長笛家莎朗.貝札莉合作錄製的《胡旋舞》,雙簧管演奏家謝宛臻與恩師古樂大師格雷茲納合作《韓德爾 無盡藏》,都讓人看到跨界音樂的多彩風景。
PAR / 第200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陰鬱場景 繪就家庭悲劇
電影看什麼?如何看電影?兩廳院文化沙龍講座進入了電影系列,影評人聞天祥以土耳其導演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n)榮獲去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作品《三隻猴子》Three Monkeys為引,講述導演以何種手法與風格來呈現其敘事和觀點。片名出自日本著名的「三不猿」,指三隻分別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的猴子,意喻不看、不聽與不說。
PAR / 第198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昔日車站離合 未來嶄新創意 劉舜仁談「台灣經典車站建築巡禮」
鐵道、火車站、廣場、倉庫……這些熟悉的記憶,關連著什麼樣的歷史經驗、建築美學、空間變遷、與人文活動?「台灣的鐵道文化是深厚的。」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劉舜仁說:「台灣歷史若沒有談這部分,就無法談現代化,整個社會將停留在農業時代。」他一語道出台灣鐵道發展史與現代化的關連。我們不僅有鐵道文化、鐵道迷,還可探究鐵道的工程技術、背後的服務設施,例如鐵路醫院、鐵路旅館、鐵路學校,劉舜仁以台灣經典火車站為焦點,做了一場百年建築歷史的珍貴巡禮。
PAR / 第198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楊錦聰 無悔熱情 追求音樂之「真」
剛剛公佈入圍名單的金曲獎,風潮唱片就入圍了二十項,成果斐然,也證實了風潮二十多年來的努力成果。這個堅持夢想的團隊,就是由懷抱無比音樂熱情的總經理——楊錦聰帶領,一路走來抱持為音樂留「真」的目標,以高品質的錄音錄下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音樂、優人神鼓與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演出,下一步更想做南島文化的聲音紀錄……。
PAR / 第200期 / 藝妙人物事
柯一正 回歸「簡單」的幸福哲學
這幾年面對金融風暴的衝擊,很多台灣人都覺得自己不快樂、不幸福,痛苦指數偏高。怎麼樣才能得到幸福?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疑問。「藍月」、「綠光」、「紙風車」,這三個美麗的名字都有著追尋幸福的本質,在台灣的影劇歷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而這三個名字來自一個宣稱自己「很幸福」的人——遊走在影視、廣告、舞台之間,人稱「柯導」的柯一正。
PAR / 第200期 / 藝妙人物事
王澤馨 芭蕾舞台造夢人
從二○○七年迄今,「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已經連辦三屆了,台上演出的是台灣觀眾難得有機會看見的各國首席芭蕾舞者,以精湛舞技展演芭蕾經典舞碼,令人對芭蕾藝術的認識更上層樓。而這幕後的重要推手,卻是一位熱愛舞蹈、亟欲與大家分享芭蕾美好的舞蹈工作者——王澤馨。
PAR / 第198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逼視內在劇場 從《高熱103゜》到《驚爆:莎拉肯恩戲劇集》
翻讀周曼農《高熱103゜》與《驚爆:莎拉肯恩戲劇集》,都能看見創作者不滿於傳統寫實劇場的僵硬格式,她們以劇作者唯一的武器――語言――反叛劇場,要求導演、表演者、觀眾動用更多腦神經、更多感官凝視文字打造的世界。
PAR / 第198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斯人斯樂 聆樂至樂 聆聽法國小提琴名家大衛.格里摩
法國小提琴家大衛.格里摩,今年雖才剛滿卅六歲,但他的技術至為精巧卓絕,華麗音色收放自如,音樂演奏發自於心,層次分明,舞台魅力十足,在在展現出年輕一輩音樂家的熱力與奔放的音樂觀。以他近年的兩張演奏專輯為例《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組曲全集》與《反射—著名小提琴奏鳴曲集》來說,兩套均在法國Naïve- Ambroise公司出版,充分反映出清晰的演奏理念與音樂內容。
PAR / 第200期 / 藝@書
愛情瓷器,皆易破碎
正當評論家讚譽《海神家族》為陳玉慧創作以來高峰代表作之時,陳玉慧又默默地轉向,投往更吸引她的領域——瓷器與愛情。費時五年,近期出版的小說《China》探討工藝、政治、秘密、愛情、真偽,陳玉慧突破她以往慣用的女性視角,以西方男子Wilhelm第一人稱的日記體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