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PAR / 第204期 / 藝@CD
台灣管絃樂的多重樣貌-關於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樂典—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系列錄音
編按:兩廳院啟動的「樂典—國人創作、演出、錄音發行計畫」,是以「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為出發,將以三至五年間,推出近20張由國人作曲、國家交響樂團(NSO)錄製的「樂典—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系列CD。第一波將推出馬水龍、潘皇龍與賴德和三位的錄音,接下來將於明年第一季再推出盧炎與蕭泰然。為讓讀者瞭解這幾位作曲家的創作特色與樂曲,本刊特地轉載由音樂學學者陳漢金為本系列錄音所撰的介紹專文。
PAR / 第203期 / 藝@書
年輕音樂家,用自傳說了什麼?
《野性的變奏》與《我用鋼琴改變世界》都是年輕演奏家所寫的自傳,關注的層面和動機則迥異。但我們若是瞭解到所有的自傳既是揭露(discover),也是覆蓋(cover),或許在這兩本書裡頭會找到更多的共通點。
PAR / 第204期 / 藝@書
開啟一扇劇場的想像之門
劇場是一個充滿想像的場域,但如何來開啟這扇想像之門?透過《開放的門》一書,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開示」強調劇場的當下性,闡述面對劇場的基本態度,那就是靈活、及時、真切,於是想像得以飛馳。而美國當代劇場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製作人、導演及教育家羅勃.愛德蒙.瓊斯所著的《戲劇性的想像力》,則提示讀者,作為一個劇場工作者如何從內在——人的內在、角色的內在、文本的內在、時代的內在,來探討設計。
PAR / 第203期 / 藝@CD
這些女孩們,用音樂說著人間故事
伴著劇情,當所有話語都無法徹底描繪出心境時,音樂就是最佳的「代言者」,而品嚐這些配樂的細膩與深刻的同時,赫然發現這些「代言者」背後的作曲家們,竟然都是帶著故事的大女孩——配樂家聶琳、林慧玲與李欣芸,以他們溫柔的心與豐沛情感,用音樂寫出人間動人細膩的點點滴滴……。
PAR / 第203期 / 藝@電影
伊莎貝.雨蓓加持 今年金馬很「坎城」
伊莎貝.雨蓓是今年坎城評審團主席,今年也受邀出席金馬影展。也因此,這次的影展,幾乎有個小坎城的規模,包含了近四十部今年坎城影展的影片,是精心挑選過,絕對比花十萬元買機票住宿與通行證去坎城看片來得划算。
PAR / 第204期 / 藝@電影
琴鍵之後的人生
以鋼琴師為主角的電影,通常都有精采的音樂與電影情節相伴,也映襯出琴鍵之後繁複多變的人生。十二月剛好有多部與鋼琴師有關的電影,讓你在琴音之外,再探生命的絃外之音。
PAR / 第203期 / 藝@展覽
和蔡國強一起「泡美術館」
一如本人的幽默、經常語帶雙關的機智和不停運轉的腦子,蔡國強的藝術有著詼諧、遊戲般的性格,表面上以壯觀場景奪人目光,但背後探討的卻是文化爭議、乃至於人類生存等嚴肅議題。這次在北美館的個展,卅五件新舊作當中,除了台灣民眾最為熟知的火藥爆破圖,大型裝置作品如《撞牆》、《不合時宜:舞台一》等從未在台灣展出的代表作,都將首度來台。
PAR / 第204期 / 藝@展覽
陳界仁錄像 披露帝國意識的扭曲歧視
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陳界仁,在廿年的創作生涯中,關注議題始終圍繞在歷史、政治等不對等權力關係的批判。本月推出個展「帝國邊界Ⅰ&軍法局」,藉由兩部錄像作品,分別探討「帝國意識」對他國人的歧視,與政府對人民進行集體「腦部思維能力的阻斷手術」的隱喻呈現。
PAR / 第197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浴火重生的音樂聖殿 ──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
布商大廈原址本是十五世紀時舊城邊界上的軍械庫,之後一樓樓層改為布料商展博覽會的用地,因此通稱布商大廈。一七八一年開始,二樓作為音樂廳使用,是一七四三年成立的「新音樂會樂團」演出場所——這個樂團也就是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前身。歷經整修與戰火洗禮,現今的布商大廈音樂廳於一九八一年竣工,並由當時的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總監庫特.馬殊指揮開幕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