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專欄 Columns
- A Bigger Picture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企畫特輯 Special
藝號人物 People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 三谷幸喜 笑の大師五四三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38
- 五大特點 笑傲銀幕 解碼三谷幸喜的影視作品 / 文字 林芳如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東亞系博士候選人 / 40
- 多種類型 橫掃劇場 解碼三谷幸喜的舞台劇 / 文字 黃資絜 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候選人 / 43
- 從電視兒童到喜劇天王 三谷幸喜 藉喜劇描寫人生 打造笑的不思議 / 文字 沈亮慧 / 46
- 誰是本尊、誰是分身? 反轉經典的混亂喜劇 三谷幸喜《變身怪醫》 / 文字 陳茂康 / 50
即將上場 Preview
演出評論 Review
新銳藝評 Review
企畫特輯 Special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話題追蹤 Follow-ups
- 「君子不器」的奇幻音樂人生 王正平的琵琶行 / 文字 沈冬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 70
- 難以想像的「亞洲舞蹈」 記香港城市當代舞蹈節之「ChatBox 論壇」 / 文字 李海燕 香港舞評人 / 74
- 是「蓬勃」,還是「亂象」? 香港秋季演藝節目量大爆發 / 文字 陳國慧 香港劇評人 / 78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多元多彩的活力藝景 馬來西亞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82
- 囉惹主義與期待跨越的憧憬 馬來西亞表演藝術現況與困境觀察 / 文字 謝鎮逸 馬來西亞旅台劇場、影視工作者 / 84
- 前進大馬看表演! 吉隆坡與檳城的劇場巡禮 / 文字 吳思鋒、蔡兩俊 / 88
- 前進大馬看表演! 吉隆坡與檳城的劇場巡禮 / 文字 吳思鋒、蔡兩俊 / 92
- 在地文化接軌國際 公共空間的多元對話 檳城喬治市藝術節 / 文字 蔡兩俊 東南亞表演藝術研究者、舞蹈文字工作者 / 94
- 有機開放 展現表演與環境的多元可能 馬六甲藝術與表演節 / 文字 蔡兩俊 / 96
- 從文化融爐裡 展現新美學 白沙羅藝術中心(DPAC)藝術節 / 文字 蔡兩俊 / 98
- 馬來西亞印度舞蹈大師依布拉 學習他族傳統 發揚拓展新路 / 文字 蔡兩俊 / 100
- 馬來西亞劇場之母法莉達.美利堅 創建劇場投身教育 鋪展藝術之路 / 文字 黃麗珍 新紀元大學學院戲劇與影像系兼職講師 / 103
- 檳城喬治市藝術節創辦人祖希迪 將藝術帶進家鄉 讓在地展望世界 / 文字 黃麗珍 / 106
- 手集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吳聖雄 透過包容與分享 傳達節奏的感動 / 文字 李秋玫 / 109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 兩種無須翻譯的語言 以2017烏鎮戲劇節《狂飆》《水漬》《我們的班集體》為例 / 文字 吳政翰 臺大戲劇系、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講師 / 118
- 引入年輕活水 與國際樂壇動態緊密相扣 2017威尼斯雙年展當代音樂節 / 文字 林芳宜 作曲家暨獨立策展人 / 122
- 星際大戰登上歌劇舞台 與現代社會同步前行 挪威歌劇院《魔笛》 / 文字 邱映潔 /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