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臺北藝術節 ASSEMBLY為了藝術在一起

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後排中)與國內演出團隊及嘉賓合影。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臺北藝術節今年邁入第廿屆,由國際策展人鄧富權策展,以「ASSEMBLY為了__ __在一起」為主題,邀請所有市民和藝術家,一起用藝術展現自我,用對話擁抱差異,群聚思考,想像未來。

2018臺北藝術節

8/8-10/21

INFO  www.taipeifestival.org

臺北藝術節今年邁入第廿屆,由國際策展人鄧富權策展,以「ASSEMBLY為了__ __在一起」為主題,邀請所有市民和藝術家,一起用藝術展現自我,用對話擁抱差異,群聚思考,想像未來。

2018臺北藝術節邀請來自日本、南韓、香港╱澳門、越南、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澳洲、美國、丹麥、英國、法國、荷蘭、德國、波蘭等橫跨四大洲、共計十七國跨領域藝術家及台灣年輕創作者,於八月八日至十月廿一日推出十六檔售票節目、一檔免費戶外節目,並特別規畫廿周年專題活動「共想吧Think Bar」,總計一百廿四場精采演出,以藝術做為社會參與的動力與媒介,匯聚各式社會群體,共同成就台北市多元社群融合的活力。售票節目票券於五月廿九日中午十二時兩廳院售票系統啟售,早鳥七五折優惠於六月廿五日截止。

第廿屆臺北藝術節 為了雙十年華在一起

臺北藝術節於一九九八年開始舉辦,今年邁入第廿個年頭。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鍾永豐表示:「臺北藝術節邁入雙十年華,人在雙十年華是身心最健全的時候,所以『廿』應該是要勇於進行各種藝術上的嘗試與冒險;同時,『廿』也是開始廣結朋友的年齡,期待滿廿年的臺北藝術節可以四方交友、擴展八方。」今年起,臺北藝術節開始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統籌規畫,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表示:「北藝中心將更積極協助台灣年輕藝術家實踐創意,並在藝術節多年累積的基礎上,拓展國際網絡,將台灣表演藝術介紹給世界,賦予臺北藝術節新的未來想像。」

因應廿周年,臺北藝術節也特別設計了新的LOGO識別系統和2018藝術節主視覺,由新生代設計師張溥輝Peter設計,他也剛入圍2018年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新TAF LOGO由亮麗色彩、簡潔線條組成,象徵藝術的自由和純真。而主視覺設計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件翻轉,大變小,長變短,呼應每個人對生活的獨特詮釋,並藉著視覺設計匯聚眾人目光。此設計也與悠遊卡公司合作,推出廿周年紀念限量悠遊卡。

本屆臺北藝術節由來自新加坡的鄧富權擔任策展人,以共製、跨域、跨文化為核心理念,提出「ASSEMBLY為了__ __在一起」。鄧富權表示:「定居台北已經超過一年,這段時間,每天都在趕場,非常忙碌,因為台北每天都有各式活動,不只是藝文圈,社會運動也自發興起,各文化領域的年輕世代,為未來的生活與生存尋求不一樣的願景,令人印象深刻,也被感動。所以,用Assembly回應當下的社會脈動,邀請年輕藝術家和大眾,透過藝術和社會對話,共同思考未來。」

「ASSEMBLY為了__ __在一起」為今年藝術節主題,邀請大家群聚享受藝術,共同思考克漏字,展開沒有標準答案的思辨之旅。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鍾永豐為此問題填上「Off-Beat」,他表示:「Off-Beat就是讓大家在臺北藝術節舉辦期間,脫離城市的工作與生活節奏,到藝術節一起Off-Beat。Off-Beat可以讓我們的城市生活更豐富、更多元,讓生活節奏更富音樂性。」

今年,臺北藝術節的節目安排以群聚ASSEMBLY為軸心,主題分別是「藝術前進中山堂」、「國際聯合共製」及「共想吧Think Bar」,展演涵蓋戲劇、舞蹈、合唱、音樂、馬戲、講演及戶外馬拉松派對,分別於中山堂、城市舞台、水源劇場及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舞蹈廳等處輪番上演。

頂尖國內外團隊 用藝術震動台北中山堂

台北中山堂在八十二年的歷史當中,是一個兼具政治性、社會性與公眾性的空間場域,其特殊性正呼應本屆策展主題「ASSEMBLY為了__ __在一起」,因而成為藝術節主要的展演基地。總計五個週末,各類表演者、酷兒、噪音製造者、雜耍者、視障、業餘愛好者和藝術狂熱者聚集在一起,用各種樂趣和刺激震動這個空間,宣示如何在台灣脈絡中重新界定身分認同,社會共識和藝術自治。

以探討社會資源分配,民主議會程序為議題,藝術家黃鼎云與明日和合製作所帶來《山高流水之空中》Provisonal Alliance全新創作,沉浸式劇場演出,用非典型的審議程序,共同決定展演樣貌,八月十日至十九日於中山堂光復廳演出。英國克萊德劇團(Kaleider, Exeter)則以《金錢眾議院》The Money邀請觀眾成為玩家,在談判桌上溝通斡旋,一同探討金錢的資源分配,本作品曾於英國國會大廈演出,大獲好評,八月廿五日至廿六日於中山堂光復廳上演。

法國著名編舞家傑宏.貝爾(Jérôme Bel)以《歡聚今宵》GALA與台北的觀眾見面,邀請各種身型、年齡、神態的素人和專業舞者參與舞作,試圖打破舞蹈表演的刻板印象,鼓勵社會多元群體的面貌和差異,八月廿四日至廿六日於中山堂中正廳上演。來自澳洲的女王特使行動團(All The Queens Men)將在中山堂廣場舉辦免費戶外《放跑馬拉松》Fun Run,藝術家崔斯坦.米虔(Tristan Meecham)化身古希臘時代傳遞捷報的使者,在舞台上的跑步機一口氣跑完四十二點二公里,演出時間預計五小時,各種專業及業餘的表演團體,將輪流共舞成為應援團,邀請大家歡樂亂入。

台灣做為亞洲發展的前沿地區,各文化領域的年輕世代揚聲自立,為未來的生存及生活尋求不一樣的願景。《但是又何Night》Queer Night匯集在臺北藝穗節受到矚目的六組台灣創作團隊,結合音樂、歌舞劇、裝置藝術及戲劇表演,攜手打造出最酷的會議時空,八月卅一日至九月一日於中山堂光復廳演出。前太陽馬戲團表演者陳星合策畫《釘孤枝雜耍擂台》Ting-Koo-Ki Juggling Battle,下達戰帖,邀請各方雜耍好手一決勝負,爭奪「2018雜耍之王」,將於九月二日於中山堂光復廳上演。成立十七年的「G大調男生合唱團」與台灣第一個視障阿卡貝拉組合「蝦米視障人聲樂團」攜手合作,帶來《夢想發聲》This is me,用音樂表達平等的權利,人人都有樂在其中的自由,九月七日於中山堂中正廳邀請大家一起勇敢大聲唱。《噪集》Noise Assembly聚集來自亞洲與台灣的聲音藝術家,由實驗音樂狂粉無不朝聖的「Asian Meeting Festival (AMF)」與大友良英(Otomo Yoshihide , Japan)、dj sniff (Japan)策畫,沒有樂譜、沒有語言,傾聽彼此,即興回應,落實公眾參與的想法,九月八日至九日於中山堂光復廳演出。

跨國連結 開啟藝術想像

《島嶼酒吧》IsLand Bar實現「2017亞當計畫」(ADAM 2017)構想的概念,以咖啡館作為表演空間,藉情色Talk bar的外觀,讓來自台灣及亞洲各地的藝術家們與參與者進行一對一、一對雙的親密接觸,八月廿二日至九月二日於中山堂劇場咖啡演出。《光年紀事:台北—哥本哈根》Chronicle of Light Year: Tapei-Copenhagen是台灣狠主流&狠劇場與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The Culture Yard)合作,運用4D Box幅空投影技術,觀眾必須戴上3D光學眼鏡觀戲,八月十一日至十九日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演出。

《臺北東京距離計畫—我並不哀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In our distance, there is no sorrow.是與東京藝術節共製作品,日本劇作家柴幸男(Yukio Shiba)連續兩年來台進行田野調查,審視人與人,台北與東京之間「感同身受」的時差與心理距離,九月廿八日至卅日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及舞蹈廳雙劇場平行演出。《地平面以下》Under the Horizon曾在二○一六年被評選為ISPA「年度最受矚目十大新作」,由黃翊工作室與旅德日本藝術家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荷蘭室內合唱團(Nederlands Kamerkoor)合作,將推出亞洲首演,結合舞蹈、科技、影音之力,為影子傾注靈魂,挖掘地平面之下的故事,十月十八日至廿一日於城市舞台演出。

今年也首次推出年度典藏計畫系列,選擇以獨特概念展現台北特有風格的作品,讓表演藝術也可以被保存。二○一七年藝術節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遙感城市》Remote Taipei成為典藏作品第一號,今年再度上演。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將帶領大家用不一樣的視角去觀看熟悉的城市,一起進行一場隔絕又共感的台北小旅行。

全新對話平台「共想吧」 一起思考當下的未來

邁入第廿年的臺北藝術節,為了藝術節的廣度及深度,特別規畫「Think Bar共想吧」,一個新的對話平台,提出「Assembly」的框架與亮點,以藝術家、評論家及製作人三個面向呈現,邀請十一組國內外專家學者、藝術家參與,十二天內密集舉辦近卅場次,包括專題講座、工作坊、講演、交流對談、售票等活動,提供參與者能有知識方面的獲得,同時也兼顧實作,讓臺北藝術節成為一個具有思考性的藝術節。

其中,菲律賓Eisa Jocson帶來《身體計畫》Mahco Dancer & Corponomy,探索勞動、認同與性別的形成,以及菲律賓社會的流動性。南韓劇場製作人和音樂作曲家具滋昰(Jaha Koo),擅長透過多媒體和劇場演出呈現對社會政治的觀察與反思,透過《Cuckoo電子鍋》Cuckoo,一款一九九八年在金融海嘯誕生的福庫電子鍋,述說著南韓近廿年來的經濟歷程。藍貝芝則以獨立製作人身分參與,提出「製作人選粹系列」《不男不女》、《手談坐隱》,呈現她及國外藝術家對社會的觀察。

臺北藝術節除了提供年輕藝術家被世界看見的機會,也積極培養年輕觀眾,用貼近年輕人的題材和降低購票門檻的專屬優惠,吸引更多人進劇場看戲。今年在售票上,推出學生套票的優惠方案,以幾近買一送一的方式,讓學生看完臺北藝術節的節目。今年節目涉及各類當代的議題,包含勞動權益、資本流動,文化移民,建立獨立和批判性的思考,是他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