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國際劇場藝術節「生存遊戲」 It’s time to fight!

2018國際劇場藝術節宣告記者會,演出團體合照。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邁入第九屆的國際劇場藝術節,向來以當代前衛、具開創性及實驗性作品為主,今年以「生存遊戲」為題,於十月五日至十二月一日以十個節目、十種方式切入,提出對人生不同階段、不同面向的生命探問。

2018國際劇場藝術節

比利時 偷窺者舞團《父親》

10/5-7  國家戲劇院

台灣 柳春春劇社X馬來西亞 區秀詒《南洋情報交換所》

10/5-7  實驗劇場

台灣 馮勃棣X Baboo《神農氏》

10/12-14  國家戲劇院

台灣 阮劇團X李銘宸《再約》

10/12-14  實驗劇場

法國 吉賽兒.韋安X哈勒偶戲劇場《腹語師的瘋狂集會》

10/18-21  實驗劇場

希臘 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葉瑪》

11/2-4  國家戲劇院

台灣 梁允睿X紅潮劇集《瑪莉皇后的禮服》原創音樂劇

11/2-4  實驗劇場

日本 鄭義信《海的孩子們》

11/16-18  實驗劇場

台灣X法國 羅蘭.奧澤《在棉花田的孤寂》

11/22-25  生活廣場

荷蘭 阿姆斯特丹劇團《戰爭之王》

11/29-12/01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兩年一度、邁入第九屆的國際劇場藝術節,向來以當代前衛、具開創性及實驗性作品為主,今年以「生存遊戲」為題,於十月五日至十二月一日,以十個節目、十種方式切入,提出對人生不同階段、不同面向的生命探問。

若劇場是映照現實、帶領觀眾預見未來之所,今年國際劇場藝術節則濃縮了眾生百態,將生命喻為遊戲,其中經歷的苦難與難題則是攸關生存的關鍵。以十檔節目呈現橫跨現代社會的各種生存境遇,有政治與權力關係下的生存角力,乃至於歷史洪流對個人生命的巨大拉扯;更有衰老與死亡,這個無可避免的人生命題。此外,也從性別與自我認同,反映出個人與群體、社會之間,既是相互依存又充滿壓迫的抗衡對峙。人生滋味千百種,透過藝術視野,將重新瞄準現實,迎戰生命中未知的冒險。

歐美聲勢最高金獎導演三度來台 國際政治局勢的最佳演繹

導演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以莎翁三齣歷史劇改編成《戰爭之王》Kings of War,於二Ο一六年美國大選前夕演出,被紐約時報讚譽為「川普時代下的第一部大戲」。這位享譽全球、曾獲奧比獎(Obie Awards)、勞倫斯.奧利弗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東尼獎(Tony Award)的傑出藝術家,以簡練明快的敘事手法,帶領觀眾深入複雜歷史脈絡,刻畫出動盪時局下人性的矛盾與弱點,也透露出英雄人物內心的脆弱與無懼。對照近年世界強人政權崛起,藝術家洞察先機的敏銳度不言而喻。

衰老與死亡 身而為人無法避免的宿命

眾人期盼已久、歐陸近年表現最受矚目的比利時偷窺者舞團(Peeping Tom),終於來到台北,將帶來「家庭三部曲」第一部作品《父親》Vader。偷窺者舞團以日常生活的細節為基礎,發展出「超真實」(hyperrealistic)的敘事手法與創作美學。這次以養老院為場景,打破邏輯時空規則,以變異、扭曲地肢體狀態,顛覆「父親」既有的男性形像。由舞台上逐漸消亡的老者,延展出一連串奇幻異想,導向一個充滿惡夢及慾望的無意識世界。

2018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梁允睿,創作《瑪莉皇后的禮服》The Dress,以日本慰安婦「橫濱瑪莉」為靈感,用音樂劇的形式交織真假虛實的對話,一窺老年瑪莉對生命憧憬與失落。梁允睿表示,慰安婦這個主題其實非常沉重,我們希望這個黑暗的主題可以幻夢化,以充滿聲光效果的方式呈現,更希望這個演出可以到更多不同的地方呈現,「這個故事是有使命感的,讓已經遺忘戰爭這個經驗的年輕人不要忘了這一切,用比較讓觀眾容易接受的音樂劇形式,記取戰爭這個慘痛的經驗。」

擺脫國族框架、修補歷史的傷痕 迎向未來的挑戰

《海的孩子們》Children of the Ocean是鄭義信首部非語言劇場(Non-Verbal Performance)作品,以沖繩為背景,搭配舞蹈、默劇與日本東北津輕三味線,從三位少年的冒險遊戲,帶出無情戰爭下的無奈命運。亞洲史上因殖民統治或戰爭而移居異鄉、無法歸國的人有許多,鄭義信導演就是其中一例,作為長年於日本發展的韓國籍創作者,複雜的文化背景,反而激盪出更厚實的創作內涵。其編劇作品不僅獲得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劇本獎、電影旬報最佳劇本獎,劇場作品《燒肉龍》Yakiniku Dragon更得到日本鶴屋南北戲曲獎、文部科學大臣獎。

台灣柳春春劇社與馬來西亞導演區秀詒合作的《南洋情報交換所》The Nanyang Intelligence Bureau,透過「身體」與「聲音」,探索亞洲歷史的流轉與變異。人的現在是從過去累積而來,如果被歷史的傷痛緊緊圈住,充滿希望的未來該如何展開?區秀詒希望演出可以讓觀眾更主動,更具有自我的能動性。「台灣在日本統治時,被視為南方試驗室場域,因此,我們重新想像台灣對於日本或東南亞之間邊界的想像,拼湊最後一塊歷史拼圖。我希望邀請觀眾進到劇場,一起與演員們擔任情報員工作,一起經歷解碼與編碼的過程。」

如果靈魂注定崩塌 至少也要燦爛迎接末日

《神農氏》God Knows由馮勃棣編劇,深入刻畫當代藥物濫用的現狀,挖掘人們逃逸現實、擁抱虛擬的心理狀態。導演Baboo以神農為主觀視角,潛入他受藥物刺激後的大腦,當所有受壓抑、箝制的感知被無限放大,空間與時間感產生劇烈變異後,彷彿肉體活在地球,精神卻墜入了宇宙與永恆。馮勃棣表示,其實常吃藥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吃到後來都不知道這個藥本來是要治癒什麼,甚至把藥打翻後,已經弄混了藥物,但只要吃了後,其實還是可以分辨這個藥的特性。於是,就如同神農氏嘗百草,希望用這個故事隱喻生命的一些事情。

法國導演吉賽兒.韋安(Gisèle Vienne)創作《腹語師的瘋狂集會》The Ventriloquists Convention,藉由人與偶相依相存的關係及如同樂曲般交織的多聲腹調,暴露精心偽裝的內心孤獨,引領觀眾走入他們真實的心理迷宮。阮劇團與導演李銘宸合作《再約》Later,則用黑色幽默包裹,快節奏的高密度敘事,充滿戲謔又俗濫的語言,諧仿電視通俗劇的情節,不只反應社群媒體氾濫的社會現象,更捕捉人與人之間疏離又脆弱的人際關係。《再約》編劇陳弘洋表示,創作這個劇本的時候,刻意用許多通俗手法與題材把這些組合在一起,變成一個看似有在對話,但其實又沒有在對話的狀態。這個想法其實直指現代人的人際關係,就如同我們平常會和人說再約,其實也許根本不會再約,這是當初用這個劇名指射出的意象。

國際大導台灣演員 探討人類的慾望與宿命困境

國際劇場藝術節中有兩齣特別的國際共製節目,其中希臘大導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Theodoros Terzopoulos)與兩廳院耗時兩年籌備,以獨創的肢體聲音能量表演系統,搬演西班牙劇作家羅卡(Federico García Lorca)劇本《葉瑪》Yerma,訴說女性共有的宿命與困境。這是繼上次一票難求、讓台灣觀眾驚豔不已的演出《酒神女信徒》後,再度與台灣優秀演員合作,包含蔡佾玲與林子恆等數十名演員及特邀佛朗明哥舞蹈家林耕、十鼓擊樂團與吉他手Sergio Muñoz共同演出。林子恆表示,導演花了卅幾年時間開發出可以深入挖掘演員體內生理與心理能量的一套演員訓練方法,他非常幸運在兩年前因演出《酒神的女信徒》到希臘受訓。「那段期間,我們跟隨他的訓練方式,讓自己生理與心理突破再突破。當你認識到你是個怎樣的存在時,其實是滿痛快的。今年夏天,我與蔡佾玲又再度去希臘參加導演的研討會,吸收非常多關於歐洲各個學者長年看待這位導演的創作,不管是討論人性的,甚至是社會的各種層次的東西,更讓我們了解與體悟導演的想法。經過兩年,並且有這次夏天的經驗後,我覺得我們可更加突破兩年前更深入的關卡,且可以讓觀眾再次欣賞到。」

法國導演羅蘭.奧澤(Roland Auzet)與徐堰鈴和王安琪合作,詮釋法國戈爾德思(Bernard-Marie Koltès)劇作《在棉花田的孤寂》In The Solitude of Cotton Fields,以哲學性的思考,沉浸式聲音劇場,從商場上的買賣攻防看穿人類欲望的本質。《在棉花田的孤寂》劇本翻譯暨戲劇諮詢周伶芝表示,戈爾德思的劇本中,非常聰明的用法文的古典體例與街頭黑話,這兩種不同語言交織一起,並且用商人與顧客的關係,一種交易的過程,預視現今全球化資本世界裡的慾望如何被生產,但其實慾望最後產生卻是虛空與死亡。這部戲最大的挑戰,就是兩個演員如何征服這個空間,定義出我們如何觀看及慾望生產的關係。而用兩個女演員扮演員原先是男性的角色,導演意圖讓空間不明確,性別也模糊的時候,我們可以在這個慾望機器裡面,衝向死亡的張力與角力。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今年的國際劇場藝術節呈現各種不同的生存境遇,反映現代社會的各種處境,「我們希望在這些看似沉重的人生負擔中,以輕鬆的心情進來劇場遊戲一場,走出劇場大門後,繼續回到人生的戰鬥位置,正面迎戰一切生存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