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面以下》臺北藝術節亞洲首演 探討內在自我與生死

《地平面以下》藝術家團隊,左起黃翊工作室成員駱思維、共同創辦人林柔雯、胡鑑與藝術總監黃翊。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編舞家黃翊致力於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的最新作品《地平面以下》,今年九月於荷蘭世界首演後,將於十月在臺北藝術節亞洲首演,並同步推出「原版」與「合唱團現場演唱版」雙版本。

2018臺北藝術節《地平面以下》合唱團現場演唱版

10/18-19  19:30

2018臺北藝術節《地平面以下》原版

10/20-21  14:30  10/20  19:30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

INFO  臺北藝術節官網 www.taipeifestival.org

編舞家黃翊致力於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的最新作品《地平面以下》,今年九月於荷蘭世界首演後,將於十月在臺北藝術節亞洲首演,並同步推出「原版」與「合唱團現場演唱版」雙版本。本作於二Ο一六年獲「國際表演藝術協會」(ISPA)評選為「年度十大最受矚目新作」,是繼二Ο一五年以《黃翊與庫卡》獲選後,成為台灣首位連續兩年獲得此殊榮的藝術家。

《地平面以下》歷經六年創作發展,二Ο一三年,黃翊於紐約執行初步實驗,二Ο一四年與旅德日本藝術家黑川良一開啟共同創作,並於二Ο一五年開始和國際合唱界頂尖團隊、已成軍八十年的荷蘭室內合唱團合作,透過細膩的肢體、影像、機械裝置和歌聲,融合成一部具人文力度與溫度的科技表演。

《地平面以下》是臺北藝術節首開先例的口述影像作品,將提供口述影像,讓無法用眼睛觀賞作品的朋友也能透過耳朵欣賞世界級的表演藝術作品。黃翊工作室表示:「口述影像的創作概念源自於《黃翊與庫卡》巡演的第六十場:《黃翊與庫卡—2017特別版》文化平權演出,首次與視盲朋友接觸後深受感動,我們期許往後所有作品都能提供口述影像的服務。」

黃翊工作室希望透過一連串發現與實驗累積,找到最理想的創作流程與製作規格,從中提煉出最菁華部分,其創作的每件作品除了具備與觀眾的共鳴點,同時也融入生命與周遭事物及時代痕跡。黑川良一善於在聲音、錄像的元素中,透過電腦,精準勾勒出人類的科技語言;荷蘭室內合唱團勇於挑戰,持續開發新的合作對象與音樂形式。《地平面以下》原版世界首演,精選世界各國人聲樂曲,襯托巨大影子投射在空蕩的舞台,孤獨的舞者與影像布局,詮釋脆弱無助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