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臺北藝術節 八國藝術家共探「城市,及其未來」

第十九屆臺北藝術節啟售記者會現場,藝術總監耿一偉(中)化身為節目主持人,邀請今年的演出團隊一同參與「耿一偉的後台聊天室」。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2017第十九屆臺北藝術節,以「城市,及其未來」為策展主題,邀請八國的藝術家及台灣優秀創作者,共十一檔節目、一檔展覽,五十四場精采演出,展現藝術的力量。

2017第十九屆臺北藝術節

8/7-9/17

城市舞台、水源劇場、中山堂、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等地

INFO  臺北藝術節官網 www.taipeifestival.org

2017第十九屆臺北藝術節,以「城市,及其未來」為策展主題,邀請來自德國、法國、日本、英國、中國、美國和寮國等八國的藝術家,及台灣優秀創作者,共十一檔節目、一檔展覽,五十四場精采演出,從家庭、社會、國家、族群等角度切入,轉化藝術家眼中或想像中的城市,透過戲劇、舞蹈、多媒體劇場等形式,展現藝術的力量,藉由這股動力,推動觀眾共同懷想城市的過去,觀察城市的現在,並想像城市的未來。

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表示:「今年是我為臺北藝術節策展的第六年。從當初接任以來,我心中的目標便希望這裡的節目可以與世界同步。國際各大都會所廣受討論的最新演出或新觀念,台北也應該馬上看得到。如同各大都市皆設有國際機場與世界各地連結,藝術節則是一種文化的國際機場。」

頂尖國際團隊 精銳盡現台北舞台

臺北藝術節每年精選國際潮流之作,邀請質量俱精的團隊來台演出。以特殊舞台見長、二度來台的德國柏林德意志劇院(Deutsches Theater Berlin)以今年《等待果陀》Warten auf Godot的漏斗形舞台與台北的觀眾見面,四位演員抵抗地心引力,在其中奔跑追逐,導演潘提列夫(Ivan Panteleev)除卻原劇本的艱深,將等待的過程轉化為豐富的舞台肢體,風趣對白讓等待不再枯燥,演出後好評不斷,並入選2015柏林戲劇匯演年度十大作品,八月九日至十一日於城市舞台上演。

美國小劇場前衛天團——伍斯特劇團(The Wooster Group),自一九七五年成立以來,持續探究多媒體的複合使用,聲音、紀錄資料、影像等非線性敘事拼貼,成了當代劇場後現代戲劇的先驅。此次帶來新作THE B-SIDE,世界首演落腳於臺北藝術節,內容取材自《德州監獄的黑人民謠》Negro Folklore From Texas State Prisons專輯,將當時的音樂時空與囚犯的生活,再現於舞台之上,九月八日至十日於水源劇場演出。

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擅於打破劇場空間定義,在他們的作品中,沒有導演,讓非劇場演員上陣,以新型態的紀錄劇場風靡全球,卡車、博物館都是他們的演出場域。此次的《遙感城市》Remote Taipei於八月十一日至九月十日共廿場演出,以台北街景作為演出場域,參與者戴上專屬耳機,隨著耳機中的指示,觀眾亦成了劇中的演員,上演一場與城市共舞的冒險旅程。

臺北藝術節近年與各國際藝術節持續接軌,以共同製作的方式,將最新的展演趨勢帶入台北。與慕尼黑當代國際舞蹈藝術節共製的《少數民族》,由中國新秀編舞家楊朕,帶著朝鮮族、藏族、蒙族、維吾爾族、無族別(澳門)的女舞者,在中國民謠、西方搖滾樂的穿插中,用身體帶出國家民族、身分認同等議題,八月廿五日至廿七日於水源劇場上演。

台灣團隊跨國共製 勇闖國際視野

發展至第五年的「台北核心,國際共製」,讓台北作為創意的源頭城市,邀請國外藝術家與本地團隊一同創作,除激發彼此的創作視野外,也能經由共製合作,增加跨上國際舞台的機會。

成立卅年的台南人劇團,與法國天才編導帕斯卡.朗貝爾(Pascal Rambert)合作,為六位台灣演員(包括蔡柏璋、竺定誼等人)量身打造《一家之魂》,餐桌上的兄妹與已逝親人如詩的對話,來往之間填補家族的記憶裂痕,十場詩意與生死的思索,將於八月十一日至廿日在水源劇場演出。

由當代傳奇劇場與德國戲劇顧問克里斯托夫.萊普奇(Christoph Lepschy)攜手共製的《浮士德》,將全本搬演,舞台上共十至十二位演出人員,輪流扮演六十個角色。記者會上,吳興國也帶著弟子朱柏澄到場,兩人將交互扮演浮士德與魔鬼。吳興國表示:「我們在這經典文本中,重新體驗生命的價值,這次很開心與德國戲劇顧問克里斯托夫合作,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討論下,以不同的角度觀看浮士德這個文本,如何挑選片段及呈現。」《浮士德》於九月八日至十日在中山堂中正廳上演。

一心戲劇團今年新作《啾咪!愛咋》與歌劇導演盧卡斯.漢柏(Lukas Hemleb)合作,改編法國劇作家馬里伏的《愛情與偶然狂想曲》,以歌仔戲七字調搬演愛情輕喜劇,九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於中山堂中正廳演出。一心戲劇團執行長暨此劇編劇孫富叡表示:「第一次與臺北藝術節合作的《Mackie踹共沒?》受到許多好評,並開拓了新的觀眾族群,所以在這之後做了許多跨界、同志、文學等議題,而今年與法國歌劇導演盧卡斯的合作,更是一場新的嘗試。盧卡斯是個用功的導演,他的漢語說談、書信溝通皆相當流利,然而這次卻要與歌仔戲合作,閩南語是他完全不熟悉的語言,為了要做這齣戲,他也正在努力學習閩南語中。」

以「人形機器人」系列作品風靡台灣的導演平田織佐(平田オリザ),此次與盜火劇團共同搬演《台北筆記》,由王琄、朱宏章、謝盈萱等廿位台灣實力派劇場演員一同參與,以美術館為背景,於九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搬演城市的近未來寓言。王琄表示:「在橫濱的首演是在一個美術館中,但美術館非常大,不是我們過往所習慣的排練空間,而平田導演的戲很像樂句,我們必須要在最對的點上講出話來,走到那個位置。」參與演出的日籍演員田中千繪則說:「很榮幸參與《台北筆記》這齣戲,第一次拿到劇本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讀,很怕自己做不好,因為劇中會有兩組對話必須要同時走,除了要講中文台詞外,還要聽另外一組,完全不能NG。而這齣戲是改編自《東京筆記》,因為日本人個性的關係,是不會在公開場合吵架的,但平田導演在做《台北筆記》時,聽台灣人吵架覺得非常有活力、突顯了台灣人的情感。因此,兩座城市雖然是同一個劇本,但呈現出來的感覺很不一樣。」

未來進行式 新銳藝術家築夢之地

臺北藝術節秉持城市交流的精神,除積極與各國藝術節合作外,也透過與國際城市劇院的共製模式,搭建起新的合作方向。《歐洲工坊在台北》由臺北藝術節與法國巴黎市立劇院共同製作,已舉辦八年的「歐洲工坊藝術節」,為巴黎市立劇院創辦,邀請不同歐洲國家的年輕藝術家參與,透過這些當代藝術家的雙眼,觀察歐洲的樣貌,促進歐洲創作多元性。今年則有兩位台灣藝術家洪儀庭、陳成婷參與其中,並與葡萄牙藝術家里卡多.內維斯-內維斯(Ricardo Neves-Neves)共同創作,五月於巴黎市立劇院演出結束後,三位藝術家將至台北繼續發展,於九月一日至二日在水源劇場進行第二階段呈現。

臺北藝術節經由支持藝術家的創作過程,盼成為協助國際藝術團隊研發新作的基地。寮裔法籍的劇作家陸惠方,二○一五年來台展覽時愛上台灣這片土地,結下深切緣分,對這片土地念念不忘的她,率領法國藝術家群帶來階段性呈現作品《異鄉》,八月卅一日至九月一日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幽竹廳演出。以台灣作為故事背景,假想她的祖父在百年前逃難到台灣,整個家族的流變,會如何發展?而她的生命故事,是否會就此截然不同?

經典重現台北城 科技思索城市未來

卅年前屏風表演班的經典喜劇之作《三人行不行》,今年由三位實力派演員朱德剛、杜詩梅與邱逸峰共同飾演卅個角色。第卅一年的重現,由李國修的嫡傳愛徒黃毓棠執導,關於此次於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的演出,黃毓棠表示:「國修老師二○一三年離開後,屏風便無限期暫停,我們這群屏風子弟兵,各展前程,然而將國修老師的作品重新搬上舞台,一直是我的使命,我跟著國修老師十四年,身為嫡傳弟子的我,一個什麼樣的作品可以走卅年?超過三百場次的演出?甚至從華山、水源到新光三越,各種不同的劇場,我們一次次地說服觀眾。國修老師離開的第四年,由我執導,我們一起紀念國修老師,希望往後每一年都可以把國修老師的戲,一場場地演回來。」關於戶外演出是否有擔心的事情,黃毓棠也說:「今年在大安森林公園的演出組合,是當年我們在台南戶外演出時的相同組合,那天演員全身淋濕,卻敬業演完,觀眾也不離不棄看完整場,很難忘。而這次當然希望八月十八日在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的演出,能夠是好天氣。」

跨海共製不只在劇場,臺北藝術節今年與英國數位未來藝術節(FutureEverything)共同製作數位裝置作品《正電效應》,由數位未來藝術節推薦藝術家凱莎.摩爾加(Kasia Molga)替台北量身打造。摩爾加於二月來台時,觀察到此地滿溢著不斷電的活力,她將這樣的想法帶進作品中,與台灣技術團隊合作,以互動裝置蒐集台北人的活絡能量,在能量中看見城市生生不息的養分。《正電效應》將於八月七日至九月三日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免費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