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人集社劇團《天堂動物園》 以動物寓言看生命價值

《天堂動物園》結合偶戲、面具、光影,懷抱童趣之心。 (飛人集社劇團 提供)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飛人集社劇團新作《天堂動物園》,以蘊含哲理的動物寓言,清新簡要的對應現代社會中逐漸多元的組成,透過戲劇力量與孩子討論如何面對、學習理解,尊重與自己不同的個體。

飛人集社劇團《天堂動物園》

11/17-18  19:30  11/18-19  14:30  11/19  11:0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02-23378859

飛人集社劇團新作《天堂動物園》,延續過往的黃金創作團隊:偶戲達人石佩玉、故事文本周蓉詩、波隆納國際插畫獎得主莒絲蓮‧額貝哈、音樂設計王榆鈞,以蘊含哲理的動物寓言,清新簡要的對應現代社會中逐漸多元的組成,透過戲劇力量與孩子討論如何面對、學習理解,尊重與自己不同的個體。

《天堂動物園》內容講述一匹小野馬離開溫暖的家鄉,獨自流離到遙遠的山谷,不但闖入了動物們原本的生活,也打破牠們的日常秩序。小野馬該怎麼融入新的團體呢?一場災難爆發,大家各自發揮所長驚險逃難,但沒想到來到新天地,迎接牠們的又是一場與原居動物們融合的故事。

本次故事的發想與背景,一如「小孩也可以看」系列過往的作品《初生》、《長大》、《消失》陪伴著孩子理解生命各個階段的奧祕,皆來自編劇周蓉詩與她的台法混血女兒的日常相處。這次《天堂動物園》則因小嘉在小學遇到與自己成長背景、風俗文化全然不同的同學,如何與女兒討論這些因為不相同、不理解而產生的困惑,正是周蓉詩想藉由這次故事討論的議題,並再由個人經驗拓寬到擴及全球的難民問題,融合並轉化作動物寓言,企圖讓大人與小孩一起思考族群融合議題、民主核心、生命價值。

劇中角色特意選用已絕種或瀕臨絕種的動物角色,例如野馬、袋狼、鴞鸚鵡、毛驢、㺢㹢狓(OKAPIA)、犰狳等,動物角色帶入豐富的演員肢體表演,除了滿足觀眾好奇心,更具有想像空間。導演石佩玉也採用面具、光影、物件劇場、即時投影等「多元拼貼」手法,對應本次作品的命題,在戲偶的材質、紋路、色調等視覺元素進行拼貼,戲偶美術及舞台都令人耳目一新。由於動物角色來自世界各地,音樂設計王榆鈞將採用更多的異鄉情緣元素在音樂裡,充滿想像與驚喜的旋律。

呼應本次演出的題材,飛人集社劇團特別邀請新住民家庭成長協會、南洋姐妹會等新住民相關單位共同欣賞《天堂動物園》的演出,希望不僅是戲劇內容的討論,更能透過作品讓關注的議題持續在劇場外發酵。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7年11月號「即將上場」〈飛人集社「小孩也可以看」系列新作 《天堂動物園》 動物為引 思索移民議題〉;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