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人舞蹈 存在《詭 跡》對話

兩名舞者用平行時空的概念,呈現出兩個獨立個體在各自時間和空間軌道同行時,彼此共同體驗到疏離惶惑、侷促不安、焦慮空無的存在感。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稻草人舞團將演出新作《詭 跡‧Wind Scar》,以法國存在主義大師沙特作品出發,用雙人舞形式提煉出《嘔吐》探討的存在主義內涵,用平行時空概念呈現疏離惶惑、焦慮空無存在感。

稻草人舞團2015當代舞蹈劇場《詭 跡‧Wind Scar

6/26-27  19:30  6/27-28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仿造電影《星際效應》第五空間的不規則劇場裡,兩名舞者不斷因為所在地點一直漏水,加上一堆水桶的牽制,以及被自我意識和他者注視的影響下,在各自時間和空間軌道同行時,彼此共同體驗到疏離惶惑、侷促不安與焦慮空無的存在感。

稻草人舞團新作《詭 跡‧Wind Scar》,創作靈感來自法國存在主義哲學作家沙特一九三八年名作《嘔吐》La Nausée。編舞家羅文瑾認為小說當時描述的情境,歐洲正處於恐懼狀態;其實,數位時代的我們也不斷地重演類似的「境遇」卻無法改變。她表示,藉由漏水事件,讓觀眾透過舞作體會現實生活存在的重量與意義。

她說:「我在《嘔吐》裡看見了疏離、焦慮、空無、侷促、惶惑,也看見了自己所處境遇的荒謬與不安。我時時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要怎麼選擇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自由?存在不是只是哲學思考,它是我們每天都需要用意識選擇的行為展現,真實又詭異的存在。」於是,《詭 跡‧Wind Scar》因此誕生。

《詭 跡‧Wind Scar》由羅文瑾與舞者李佩珊共同創作表演,兩人的表演一致嗎?羅文瑾自己熟讀沙特作品,也涉獵其他文學書,因此,花了較長的時間與年輕的李佩珊交換意見,「我讓她從生活經驗連結舞作中的議題與感受,例如:人做很多事,準備好了結果卻不如預期,以致徒勞無功。」經過討論,《詭 跡‧Wind Scar》更貼近真實生活面,降低了文本艱澀難懂的嚴肅性。

「我們最後討論的結果是相同的,物件的存在大過於人的存在,人存在的意義必須被自己定義。人現在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可是物件卻變得龐大,比人過剩還恐怖。」

排練一開始困難重重,兩人經常發呆,想不出足以代表存在形態的物件。原先打算用吊繩區隔空間,但感覺不自由;想到一百個水桶時,他們覺得可以跟水桶一起跳舞。「我們在台南一家專門製作放置仙草鐵桶的老店購買,這水桶很特別,鍍鋅,發出的聲響很像爵士鼓。」羅文瑾說,鐵桶的金屬質感頗有《嘔吐》所屬工業時代的相關連結性,「那個的『重量』比塑膠桶好。」

這演出並邀請今年金曲獎入圍最佳客語女歌手及最佳客語專輯的創作歌手米莎,為舞作量身打造全版現場演奏音樂。羅文瑾說:「最初是編完舞的整個架構後,米莎依據舞蹈動作、段落,慢慢發想適合的音樂聲響節拍作搭配。」

米莎將帶領音樂夥伴低音大提琴手孟濂、爵士鼓手蔡易成演出,並親自演唱彈奏在《嘔吐》一書裡出現的一首由美國黑人音樂家謝爾頓.布魯克(Shelton Brooks)的早期爵士樂〈Some of These Days〉,讓大家一次享受到舞蹈音樂臨場表演的聽視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