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新劇場《白鯨記》 創造台灣兒童海洋新傳說
台灣現代孩子對海洋十分陌生,有鑑於此,「影響‧新劇場」今年特別推出《白鯨記》,希望創造屬於台灣兒童的海洋傳說,帶領觀眾經歷一段穿越時空、乘風破浪的奇妙旅程。
2016臺北兒童藝術節─影響‧新劇場《白鯨記》
7/29-31 14:30 7/29-30 19:30 7/30-31 10:3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www.taipeicaf.org/
台灣現代孩子對海洋十分陌生,有鑑於此,「影響‧新劇場」在今年臺北兒童藝術節特別推出《白鯨記》,希望創造屬於台灣兒童的海洋傳說,帶領觀眾經歷一段穿越時空、乘風破浪的奇妙旅程。
很久以前,地球最大哺乳類動物──鯨魚,曾世世代代、前仆後繼來到牠們的「桃花源」台江內海。除了西南部沿海,台灣東部發現的鯨豚,占世界鯨豚種類34%,在在說明鯨魚與這片土地關係如此密切。儘管很多人認為台灣形狀像番薯,但當年荷蘭人繪製海島台灣圖,有的更像隻優游於大海的鯨魚。
編導呂毅新表示,她的靈感來自於自然寫作先驅和海洋文學經典《白鯨記》Moby Dick。這齣戲從美國文學名著《白鯨記》出發,但不局限於原來角色情節或啟示,主要激發孩童對海洋的興趣和議題思考。
呂毅新說,《白鯨記》打破時下一般人對兒童劇場幼稚膚淺的刻板印象,以幽默詩意,充滿美感與創造力的展演手法,開啟兒童對自然、海洋與生態的對話。這齣戲並結合戲劇、音樂、舞蹈和動畫投影等元素,以象徵寫意方式,演繹水中生物及海底風景,並重現航海和捕鯨的驚心動魄過程。
劇中三位演員分飾多角,扮演現實與原著中所有角色,靈活轉化物件成為舞台上生動道具。他們以現實與虛構時空交錯方式推衍劇情,串連創世神話、鯨豚傳說及海洋生態素材,帶領觀眾進入海的汪洋世界。呂毅新說,劇情也融合海灘廢棄物的環保議題,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