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 總編輯的話Editorial

體驗日本時代的藝文風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現在去東京旅遊,「銀座」可謂必到之處,百貨公司、精品店、畫廊、餐廳和有名的歌舞伎廳應有盡有,好不繁榮。但是你能想像在日據時期的台灣,在當時的南北大城也都各有一條被暱稱為「銀座」的商店街嗎?你可知道那時的少年郎也和時下的年輕人一樣:看電影、泡咖啡店、逛書店,甚至還去玩賭馬、海水浴、打撞球?也許他們會對「清國奴」的稱謂感到反感,會對日、台不平等的待遇私下抱怨,但是卻也不可否認的,由於二十世紀初的台灣現代都市開始逐現雛形,許多休閒娛樂也開始趨於多元化,隨著西方現代戲劇(Drama)的引進,台灣的「新劇」也在這樣的氛圍中誕生了。本月份在國家戲劇院上演的《閹雞》與十月即將上演的《高砂館》,都是那時的「新劇」代表作,於是本刊就藉著這個機會,製作了「台灣新劇.復古流行ing」的特別企畫,帶領讀者領略日本時代下的寶島藝文風。 同樣是在日本時代被引進台灣的留聲機,在當時也挾帶著爵士樂,飄洋過海地從美國新大陸一起進入了這個美麗的島嶼。這個被維吉爾.湯姆森(Virgil Thomson)形容是「自歐洲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以來,最震懾人心的民間音樂」,以它通俗的熱情與演奏者可參與音樂創作的即興解放形式,與

《PAR表演藝術》 第188期 / 2008年08月號

《PAR表演藝術》雜誌 ▪ 188期 / 2008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