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 這樣過日子
陳毓襄 征服「黑」與「白」
當初知道雜誌要選一天跟著她採訪時,陳毓襄第一個反應就是懷疑。
「一整天嗎?」
我心虛地回答:「盡量不影響原本的作息。」沒想到她自己挑了音樂會當天。那場彈的可是整套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啊!這下子,換我開始懷疑了。
下午進了音樂廳靜靜地在旁邊觀察著,不料一下子多了好多人,經紀公司、技術人員、公視的錄影、特地坐十幾個小時飛機前來打氣的朋友……很快就將舞台擠滿了。原來,這麼重要的日子不是將琴彈好就好了,在龐大壓力下居然還要處理那麼多事情!
鋼琴定好位置,一群人移師到休息室時,造型師已在裡面擺好了陣仗。坐下後,陳毓襄才有機會將今天的第一份食物一口一口地塞進嘴巴。她安安靜靜地看者造型師梳化妝,並且適時地請他調整,但慢慢地又恢復了靜默,看來有點不妙!等了一陣子,在工作人員頻頻催促下,她決定不再塗塗抹抹,而是要回到舞台上綵排。冷靜地練一陣琴後,時間已經不多,她竟堅持要坐計程車回家小睡。
送走了她回到辦公室我也累垮了,休息一會兒回到音樂廳,才知道她請求取消音樂會前這段時間的採訪。是的,太多人、太多意見、耽誤了時間、也打亂了程序,這時候她亟需一段空白!
音樂會到了,掌聲中看她走出來敬禮,嗯,很好,髮妝都重新弄過了,心情也整理得不錯,獨處一下果然是必要的。
其實她可以不用那麼認真,但為了讓我們拍化妝特地請了造型師、拍手部帶我們去看整復師、拍禮服主動要去買衣架,還擔心下雨而改了到家裡拍照的時間。可不要以為她的生活悠閒,約訪的期間,她是在台灣與全世界的音樂廳間中飛來飛去。單打獨鬥的她即使會調皮地嚷著要喝下午茶,但誰真正知道——聚光燈下觀眾為她喝采、佩服她有鋼鐵般的意志,可是在旅途上奔波的弱女子不是遇上了麻煩,就是一陣的孤單襲來,讓她一下飛機就蹲在地上痛哭。
我終於可以體會為什麼很多才華洋溢的音樂家最後會崩潰了。要奔放又要壓抑、要孤獨又要被群眾包圍、要接受掌聲同時忍受批評、要鎂光燈更要適應黑暗……所有要征服的,就像這整排的琴鍵一樣,黑白相間。
《PAR表演藝術》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