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專題/台灣劇場表演學分怎麼修?(上)/理論提問

演出好不燦爛,說理真箇艱難? 當代美學論述的失語症

平心而論,現今的台灣小劇場作品並不缺乏美學特色.例如以表演再現取代戲劇情節推演。圖為魏瑛娟的作品《女朋友作品第二號──蒙馬特遺書》。 (白水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現今的台灣劇場作品的多種嘗試,並不缺乏美學特色;然而,坊間評論對表演形式的描述距離美學系統的整理,卻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現今還沒有看到任何足以取代八〇年代「顚覆說」、「抵制說」乃至「後現代說」的美學論述。本文試從開創性的理論角度,正視當代表演訓練呈現的創作方法與形式,呼籲解決戒/解嚴文化時期的焦慮,整合與串連劇場教育與創作界零散的美學,以建立台灣現代劇場的表演體系,乃至審美觀點。

《PAR表演藝術》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PAR表演藝術》雜誌 ▪ 115期 / 2002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