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特別企畫Feature/台灣新劇.復古流行ing/《閹雞》論當年

從1942年的小說到1943年的舞台 《閹雞》首部曲 映照時代與人性

當年將小說《閹雞》改編成舞台劇本並擔綱導演的林摶秋 (林嘉義 提供)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就在日本結束對台統治的前兩年(1943),「厚生演劇研究會」在台北永樂座公演《閹雞(前篇)》、《高砂館》等劇,不僅得到當時殖民地觀眾的熱烈反應、博得台、日文化界與學界人士的高評,演出經過及其意義也在戰後傳頌不止,甚至衍生出殖民地最後的「抗日神話」。台灣社會自解嚴之後,該次公演的主打作品——《閹雞(前篇)》,則不斷被大學人文科系與政府單位挑選來重新製作、上演,二○○八年八月,它更將以完整版為訴求,登上國家戲劇院的舞台。究竟一九四三年的《閹雞(前篇)》是一齣什麼樣的戲劇?我們有必要從戲劇的原型說起。

 

《PAR表演藝術》 第188期 / 2008年08月號

《PAR表演藝術》雜誌 ▪ 188期 / 2008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