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倫敦夢」到「美國夢」?

這齣歌劇中的「美國夢」在瓦里科夫斯基的詮釋下,不是白手起家的那種青年奮鬥記,而是爆發戶的自我毀滅歷程。 (Ruth Walz 攝 柏林國家劇院 提供)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斯特拉溫斯基的英語歌劇《浪子的生命歷程》,靈感來自於英國畫家霍嘉特的系列畫作《一名浪子的生命歷程》,他把八幅畫作串連的浪子故事,轉化為三幕歌劇。而在柏林國家劇院製作的版本中,波蘭導演瓦里科夫斯基則把該歌劇導成一部「美國夢」;廿世紀以來的美國,顯然取代了十八世紀以降的倫敦。主角從一無所有,穿著白T-Shirt、牛仔褲的青年,變成暴富的、光鮮亮麗的幸運兒,不過,這齣「美國夢」不是白手起家的青年奮鬥記,而是爆發戶的自我毀滅歷程。

《PAR表演藝術》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PAR表演藝術》雜誌 ▪ 237期 / 2012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