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二) Feature | 拼貼幻視者的邏輯.鈴木忠志《茶花女》/音樂小史
台式流行,唱出浮沉情夢
何日君再來
曲—— 劉雪庵(宴如) 詞——黃嘉謨(貝林)
一提到這首華人皆耳熟能詳的名曲,一般人都會直接聯想「這是鄧麗君的歌!」事實上,此曲確是一九七八年由鄧麗君一唱成名,然而早在一九三○年代二戰時期,它便曾掀起一波傳唱熱潮,只是,就像歌中面臨惆悵離情的紅顏,〈何日君再來〉亦歷經多次被打成禁歌的命運,其命運翻轉頗有「華人最傳奇歌曲」的意味。
此曲的原唱人為周璇。大約七七事變前夕,上海藝華電影公司籌拍新片《三星伴月》,導演方沛霖請當時還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唸書的劉雪庵——亦即日後以〈踏雪尋梅〉、〈長城謠〉、〈紅豆詞〉等曲聞名的音樂家——以當時流行的探戈風格譜曲。曲子做成後,方沛霖另請該片編劇黃嘉謨填詞。歌曲面世後漸為街頭巷尾傳唱,然而真正大紅並隨之引起爭議,則是在日籍女星李香蘭(山口淑子)灌唱之後。
李香蘭非常喜歡這首歌,不只演唱中文版,還改成日文版。一時之間,〈何日君再來〉超越戰爭,成為兩國熱門歌曲,更演變為中國的愛國歌曲,人們視「君」為國軍之意,使日本當局以抗日歌曲的理由禁唱。到了中日戰爭末期,卻換成中華民國政府下禁令,原因是日軍將這首歌改成「賀日軍再來」,使得當時總司令蔣中正大為震怒,唱片販售者紛紛收回銷毀,此曲從此沉寂。
直到一九七八年鄧麗君將原有的四段歌詞縮減成兩段唱紅前,這首歌未獲聞問,劉雪庵甚至因此曲在文革中被按上「賣國賊」的罪名下放勞改。一首能使眾人琅琅上口的動聽樂曲,身世如此坎坷,亦頗暗合茶花女瑪格麗特的遭遇,令人期待它將如何被改編演繹。
《PAR表演藝術》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