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專題/藝術無國界,創作全球化?/走出島嶼

創作跨國,能打通藝術血脈? 國際合作的「台灣經驗」

追求異質文化腦力激盪的快感,讓創作好玩又有質感,是跨國合作創作的一大樂趣。圖為劉守曜與香港的龔志成共同創作的《差異.共振#2》(1999)。 (Marcus Lieberenz 攝 劉守曜 提供)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在增加國内創作的國際能見度、進而促成文化外交的功能與使命之外,跨國合作的形式其實具有更為寬廣的創作空間,蘊藏豐富的文化能量;而撇開「本土化」或「文化樣板化」的政治考量來看,向外尋求合作的藝術創作,也可以在藝術品質的追求上,有更為積極的目的性。

《PAR表演藝術》 第110期 / 2002年02月號

《PAR表演藝術》雜誌 ▪ 110期 / 2002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