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掃描
PAR /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達人推薦—鴻鴻、楊忠衡
PAR /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常客推薦—劉芳琹
PAR /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達人推薦
鴻鴻 本月我要看 《饕餮》 《動覺試驗場》 五月的演出真的讓人目不暇給。無論是敷演李漁,轉性盧梭,或變奏辛波絲卡,都讓人充滿好奇窺奇之心。但要逼我說出最期待的一齣戲和一場舞,我會如此選擇── 在竹圍工作室演出的《饕餮》連個團名都沒有,然而同一組合(鄭尹真、高俊耀)去年的《忿怒》已口碑傳遍。戲中兩人兼飾多角,刻畫社會底層人物,精練的剪接轉換手法、鋒芒畢露的表演、深刻的人生感觸,讓人震撼低迴。這次同樣改編自黃碧雲《七宗罪》之中短篇小說的《饕餮》,又增加一位演員,精采可期。 舞蹈節目我則特別期待新舞風的《動覺試驗場》。編舞家麥奎格甫目前在英國如日中天,擅長舞蹈、電影、劇場、音樂、視覺藝術、科技等各領域的跨界組合。他以獨創快速銳利、又流動自如的肢體語彙著稱,也熱中將電子世界的視覺影像,放到舞台上與舞者互動;他甚至還編過一支作品在柏林和加拿大兩地同步演出,再透過現場影像傳輸達到「共舞」的效果;連荷蘭舞蹈劇場都帶著他的舞作全世界巡迴。一如英國《衛報》的評論,麥奎格甫揭示的是許多「美麗、駭人的新世界」(“brave, scary new worlds”)。既然他手中握的是水晶球,我們可以拭目以待,這是不是表演藝術的未來? 楊忠衡 本月我要看 北市國「戲曲梁祝」 &nb
PAR /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常客推薦
蘇依屏 本月我想看 林文中舞團《情歌》 雲門舞集舞者。欣賞表演的類型以舞蹈為主,也喜歡戲劇、音樂 《情歌》,一個永遠不會褪流行的題材;開心的時候會唱情歌;傷心時要唱情歌抒發;孤獨時唱情歌,格外動人;激情時唱情歌,令人血脈賁張;而屬於你內心深處的情歌是哪一種或哪一首呢?當旋律流瀉出來時,你的皮膚、 你的呼吸、你的神經是否也被觸動? 當情歌除了透過聽覺感受外,同時又有視覺上的刺激時,我將期待編舞家林文中,要如何去呈現這樣一個主題,尤其看過《小》系列第一號作品,舞者們在有限空間裡展現的驚人爆發力,我更期待這群優秀的舞者們的詮釋。 一個舞蹈作品,編舞家發揮創意,舞者們以最真實的肉體獻給作品,並呈現給觀眾,再透過小劇場所獨具的魅力,表演者一個手勢、簡單的一個眼神、一個抬頭、一個步伐,都可能在空間中產生極大的能量,而那樣的細膩在大舞台不見得可以感受得到;我覺得大舞台欣賞的是一種氣勢、一種意境,小舞台反而讓人與人之間更貼近,舞者們的呼吸,舞者們的一舉一動,都將令人沉醉。 童欣玥 本月我要看 白先勇新版《玉簪記》 學生。喜歡舞蹈,喜歡音樂,更喜歡傳統戲曲。 在一切講求快速的時代, 每個人每天都在趕! 趕!趕!趕! 趕得心臟都快停止跳動。 這時,要是能停下腳步,細細品味一部典雅戲曲, 讓慌亂的心沉澱一下,喘口氣,暫時脫離現實。 每當想轉換心情時,我都會選擇步調緩慢的傳統戲曲來欣賞, 這個月我選擇崑曲。 想認識崑曲嗎?那就不能錯過白先勇製作的《玉簪記》。 相信很多朋友一定聽過崑曲, 喜歡崑曲的朋友一定忘不了青春版《牡丹亭》,想再次感受崑曲細膩的唱腔嗎? 請記得來觀賞《玉
PAR /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常客推薦—陳婷婷、RAYHEAD
RAYHEAD 本月我要看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極端村上春樹 之夜」 30以上,沒有什麼太特殊的癖好,總有自己的偏執與堅持。 以《聽風的歌》現身日本文壇的村上春樹,創作時間逼近我的年紀。 透過文字創作所構成的「村上世界」,深受全球各地讀者的喜愛及著迷,特別是時常出現於作品中的「配樂」,更是讓原本純粹的閱讀,增添了聽覺的效果。 當「台北愛樂管弦樂團」與「村上春樹」擺在一起時,我的耳朵與眼睛剎時無法構成連結,因為對我來說,村上為讀者們準備的配樂,向來就只有「爵士」這個選項。像是〈泰國〉故事中,尼米特的賓士車上播著那首〈I’ll Remember April〉,〈東尼瀧谷〉裡描述他整屋的老爵士唱片收藏讓他幾乎窒息,甚至引用Curtis Fullers的名曲〈Five Spot After Dark〉來當作《黑夜之後》的書名,「爵士樂」幾乎與村上密不可分。 所以此次將於「極端村上春樹 之夜」演奏的古典音樂曲目,確實引發了我無限的好奇心(也顯示了我對他作品仍有相當程度上的陌生),因為我從未想像當拉威爾的《波麗露》碰撞上村上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時,耳朵與眼睛是否還能共存下去? 既然前奏還沒下,就先來讀書吧! Rossini:La Gazza ladra Overture出自:《發條鳥年代記第一部》 F. Liszt:Piano concerto No.2 in a major, G.125 出自:《國境之南 太陽之西》 J.S Bach:Brandenburg Concerto No.5出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Johann Strauss:The Blue Danube出自:《人造衛星情人》 Smetana:Die Moldau出自:《舞舞舞》 Ravel:Bolero出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PAR /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達人推薦—鴻鴻、楊忠衡
鴻鴻 本月我要看 《木蘭少女》 在迪士尼的《花木蘭》之後,這個傳奇的詮釋權似乎拱手讓給了美國人。(幸而好萊塢還沒有染指《梁祝》和《白蛇》,不過,應該也是遲早的事。)但是我以為,木蘭故事的可能性遠遠尚未被窮盡。一名少女從軍,意味著脫離女性的束縛,進入男性的社會;脫離家庭的束縛,進入複雜的世界。其實,是極富潛力的個人成長歷程。如果要延伸到「漢」與「胡」的爭戰,又涉及文化衝突與帝國威權意識的問題,在在觸及當代世界的敏感議題。一名少女如何縱橫其間,隻身顛覆各種威權(家庭、男性、帝國……),其戲劇性可勝出迪士尼版本不知凡幾。 以《K24》樹立台灣劇場里程碑的蔡柏璋,這部榮獲府城文學獎劇本首獎的新作,便以喜劇手法,對此一題材作了精采的開發。在嚴謹細膩的導演呂柏伸手裡,雖然是學院製作,成果卻豐厚可期。我熱切期待這個製作,能以當代觀點,為木蘭故事下一個比迪士尼更令人難忘的註解。 楊忠衡 本月我要看 明華園《貓神》 「法國打擊鋼琴二重奏」、「琴逢擊手」音樂會 如果把現代歌仔戲視為廣義音樂劇,無疑的,「明華園」是這個領域最富麗堂皇的招牌,而這次推出來的新戲碼《貓神》也頗有台灣百老匯的架勢。一個戴著貓面具的古怪人物,同時具有明、暗兩種身分,故事背景發生在五代十國、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後的民族惡戰。既有歷史劇的氣魄、懸疑劇的驚悚、奇幻劇的奇想,簡直就是《悲慘世界》、《歌劇魅影》、《貓》混在一起的組合。偉哉台灣舞台劇的創意,一個漢堡夾三層肉,讓人戲指大動。 鋼琴和打擊樂二重奏過去在台灣是絕無僅有,本月一次來兩個。這是一種新的表演思維:鋼琴究竟是絃樂器?還是打擊樂器?同時具備兩種物理特徵,使鋼琴角色顯得更多元、奧妙。「法國打擊鋼琴二重奏」是夫妻檔,其演奏水乳交融兩種樂器的特性。表面與之相類但概念完全相對的,則是吳珮菁與林佳靜的
PAR /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達人推薦—鴻鴻、楊忠衡
PAR /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常客推薦—邱妍蓉
PAR /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本月我要看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
喜歡各種形式的演出與創作,有時候也參與其中,並且唯恐天下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