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一部鉅作的台灣首演
瑞霖的指揮精確、自信而富於說服力,他帶出的音潮,雄渾有力,壯闊澎湃;他以沉穩的低音,構築了堅實的基礎,以圓融強勁的旋律拉出線條,營造出有如巴洛克大教堂般的壯闊、震撼效果。然而瑞霖所營建成的這部音響的偉構,它的許多細枝末節、它的許多繁複的層次,卻顯得不夠細緻敏銳。
PAR /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準」不準,有關係
作為全系列的真正主角,樂團在面對企圖心旺盛的曲目編排上,卻未展現出他們真正的水準與實力。全場演出很明顯地聽出樂團與指揮正處於磨合期,在音樂的型塑、聲音的建構,以及未來的發展方面,並沒有做出立即而雄辯性的宣示。
PAR /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不分世代的集體失落
《倒》劇從另個極端去描繪這樣的荒謬:冷清的場景,不情不願的參與者,莫名其妙的突發事件,就像劇中人物的生命情境,焦點總是游移不定,節奏總是錯誤。因此,不同於系列前兩部以世代面貌為敘事主軸,《倒》劇描繪的其實是一種不分年級、集體的、混亂的存在狀態。
PAR /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誰能掌握永遠的真情人間?
我很佩服在商業票房壓力下的編導吳念真,在作品系列一、二的人間悲喜劇後,敢於描繪這麼灰色、壓抑甚至悲慘的台灣生活;現場觀賞《人間條件三》的首演,體會了這齣戲情節醞釀的深沈緩慢,相信應該是這類所謂訴求大眾的商業型劇場罕見的創作選擇。
PAR /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為山林夜色抹上一帖淡然的滋味
《入夜山嵐》是一個規矩、自然、直樸、純粹的作品,自然之為道,在自然中呈演自然,似乎與道近矣;也許這些年來優在經過轉戰各大國際藝術節後對於回家有種特別的渴望,因而在重返山林,返樸歸真的生命沉澱處開出這朵淡然的花朵。
PAR / 第183期 / 2008年03月號
許芳宜的三種氣質
許芳宜給人的印象除了身體技巧的無懈可擊外,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即是她充滿戲劇張力的身體表情。然而,此次演出的三支舞作卻能適切地勾勒出她不同以往的身體特質,不僅開拓了她舞台角色的更多可能性,也展現了此次主要編舞者布拉瑞揚在離開雲門舞集2之後追求獨立自主的編舞風格。
PAR /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Think Big,my friend!何不壯懷未來?
這齣戲所展現的市場實力,應該不只限於這次不到廿場場次,其中有太多製作行銷的嘗試與選擇需要探討;如果能以更大的市場規模來規劃──這也與當初能投入的資源有關,《K24》應該可以創造更多罕見的成績。
PAR /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舞蹈可以這樣說話
林文中的《惡童三部曲》以純肢體舞蹈的立場出發,林文中純熟又流暢地以舞者們的肢體動作、群舞中各部門的呼應結構,讓舞蹈猶如水上行舟。顏鳳曦的《新藝術拍賣會》以劇場的語言論述劇場創作與經驗無法被複製、販賣的藝術本質,發人深省。
PAR /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飛離維也納的《蝙蝠》
《蝙蝠》特殊的維也納風情,去過當地的人都可強烈感受到。演出裡,不只是舞蹈裡沒有維也納,邱君強棒下的樂團也僅中規中矩地奏出了音樂,少了維也納圓舞曲獨具的、譜面上看不到的韻味。
PAR /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東方ROCK & ROLL!WHY NOT?
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全曲以玫瑰花朵九九九暗喻:思念長長久久。其實,玫瑰副歌的本尊是從王惠然琵琶作品《彝族舞曲》的主題旋律而來的,高妙處在於李英將它改編、配器後由嗩吶擔任主奏,嗩吶淒涼高亢的鳴音,如同失侶的孤雁哀鳴,……悽悽況味,不忍卒聽,但是,聽了仍想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