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聯管秋季開鑼

今年起,聯管又沒有了固定的指揮,是否會再現九〇年的困頓呢?但是他們這次推出了有史以來最堅強的客席指揮陣容及用心企劃過的節目安排。

PAR /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錯中錯的兩姊妹

《錯中錯》裏的男人觀、女人觀、夫妻觀全出自莎翁男性沙文手筆;從現代的女性主義觀點來說,鼓吹「女人必須服從男人是天經地義」意識型態的兩個安娜姊妹,可就大錯特錯了!

PAR /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艱難而美妙──評「陣必先鋼琴獨奏會」

這是一場學術性的獨奏會,内容豐富,表現的技巧艱深。

PAR /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人與人們的關係 評介藝院戲劇系畢業公演《楊平之死》、《下班后》

今年是國立藝術學院的創校第十週年,値此觀賞藝院戲劇系第七屆畢業公演的經驗,令人撫今追昔,並試圖展望該校的第二個十年──明天是否會更好?

PAR /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既往的悲與現今的痛──談蕭渥廷之舞

透過舞蹈,蕭渥廷表達了她對本土的熱愛及社會的關懷,期待大家走出既往的陰霾,正視當前的問題。

PAR /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妓女的空茫眼神 《錯中錯》的另類觀感

如果(演員的)身體是爲了贏得觀衆的寵愛,成爲金錢的剝削品,那麼表演就近乎賣淫…「妓女演員」與「神聖演員」的區別,就如同賣淫與眞愛授受之間的差異:自我奉獻。──果托斯基(Grotowski),《邁向貧窮劇場》

PAR /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十全而不十美 剖析《人體符號》

做爲一個大學舞蹈系的畢業展,藝術學院《人體符號》的公演,無論是幕後行政運作、舞蹈編排或舞者技巧,都屬水準之上。但舞者臨場演出的火候,及編舞者對舞蹈媒介的運用,卻呈現美中不足的缺憾。

PAR /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獨舞出衆.羣舞寡情──觀中芭《天鵝湖》有感

中央芭蕾舞團舉世聞名,《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作品也曾以高超的技巧、嚴謹的舞步、迥異的意識型態、集中西於一爐的創作手法,震撼了全世界。

PAR /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括了浪漫芭蕾一個耳光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對《吉賽兒》的新詮釋,是向一百五十二年前在巴黎歌劇院舞台上所創造的同名傑作的挑戰。

PAR /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遠望靜觀《牡丹亭》

除了藝術上的成就和把崑曲介紹給許多新觀衆外,這次製作在改編、導演、表演、編舞、布景和服裝設計等方面的努力,都為今後的工作提供了珍貴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