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49期 / 1996年12月號
希求梅韻的《龍女牧羊》
「抒情」功能原是古典戲曲的傳統特質,十分符合老戲迷與老票友的審美情趣。然而對於年輕的現代觀衆來說,總覺得在主題意識、敍事結構、情節安排、人物塑造、歌舞、意境的營塑上,都顯得相當薄弱平淡,似乎無法散發出「戲味」來,也難以引領觀衆沁入梅派的神韻中。
PAR /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舞台上的水墨與油彩 觀《夜長夢多》有感
密獵者所搬演的《夜長夢多》靠著細密的思惟創造出它的舞台意境, 帶給人仿如是以水墨臨摹出來的油畫的感覺。但是,「水墨風格的造境元素似乎並不適合《夜長夢多》。」
PAR / 第49期 / 1996年12月號
民之所欲,盍興乎來! 評歌仔戲《靑天難斷──陳世美與秦香蓮》
王有千的出現,目的是導引觀衆把劇情解釋成:陳世美沒罪、包靑天沒錯、皇上也沒錯,要怪就全怪王有千。那麼,若干年後我們是不是又要爲王有千翻案?
PAR /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風格炫目、意念粗疏 里昻芭蕾《羅密歐與茱麗葉》
安傑林.普雷祖卡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只能說是「新貌」,不能說是「新詮」……整部作品重視形象勝過動作內容。
PAR / 第49期 / 1996年12月號
「風鳥」的寫意之旅
台南華燈劇團演出的《風鳥皮諾査》,引起了兩極化的聲音。這個由豐富創意主導的演出,從整體表現而言,帶給觀衆的是一次淸新的「風鳥之旅」。
PAR / 第48期 / 1996年11月號
戲,以及戲之外的 從戲劇的兩面性看《燕雲十六州》
明華園要能夠荷擔更大的藝術期許,就必須將社會性、功能性、野台形式的演出,與藝術性、現代劇場形式的演出作一更明顯的「經營型」區隔,用更開闊的態度結合諸方力量來做藝術性的演出。
PAR /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政治諷喩與城市悲歌 雲門雙演《春之祭》的四個版本
一晚雙演《春之祭》,是雲門舞集今春貢獻的狂想。兩支作品,一香港九〇年代,一台北八〇年代;一冷峻雙鋼琴,一澎湃交響樂;一女性一男性。同一組舞者跳來,完全不同的景觀。雖是兩支舊作,卻因對比而激發出新的觀賞樂趣。
PAR /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如花自放、水自流 山海塾《寂靜》的體驗
觀看「山海塾」的表演之所以被稱爲「山海塾經驗」,就在於它的作品中所超越作品自身的藝術思考。
PAR / 第49期 / 1996年12月號
《京劇啓示錄》啓示京劇錄
京劇或其他形式傳統戲劇中的一段唱腔、一個身段,都可以成爲濃濃的鄕愁,在這歷史經驗與記憶中,往往還混雜了許多像是政治介入或戲劇庸俗化等的不堪。無論多麼不堪,如果我們無法面對,鄕愁只會成爲愚蠢的情緒,無法化成生命的智慧,李國修經過十載努力,終於在舞台上參悟了舞台與生活間詭譎的互動。
PAR /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意象美之後的疑問 談組合語言舞團「運墨、飛白、舞中行」
從序幕的安排、燈光及舞台設計等,在在透露著編舞者用心經營、突破創新舊有作品的心機。困難的是,如何能達成這個目的,並「爲」之有理,讓觀賞者心有感應,以增進舞團在已有的形體美之外,能有更豐富的演出內容,或許是此舞團未來所要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