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上場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跨領域創作展演《誓.逝》 誓言或逝言? 辯證無常人生與永恆執念
由老畫家王攀元親身故事發展而來,編舞家姚淑芬與策展人吳牧青合作的「誓.逝」一展邀集國內外近十名創作者,以殊異媒材反覆辯證存在的當下,探討人生、愛情、環境變遷等,皆環繞著誓言的不可確定性與生命的無常。展出期間亦有舞者行動演出《誓.逝》,與身體表演者劉守曜每日「行走」,以身體展現相關概念。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改編法國劇作家賈里《烏布王》 《ㄞ國party》 回應台灣當下政治亂象
繼南非偶戲版《烏布王》八月在台北演出,嘉義在地的阮劇團也挑上此劇,改編為《ㄞ國party》,透過劇中荒謬的人物性格與行為,回應台灣當下的政治亂象。全劇場景設定在在一間五金行,演員操著「非官方語」的閩南方言,運用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物件入戲,用三歲小孩玩耍的方式使用「暴力」,用嬉鬧的氣質演繹「獨裁」。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梯子肢體實驗室再度訪台 《女僕》 搬演人性慾望的扭曲與變形
曾於二○○八年來台演出畢希納劇作《伍采克》的韓國梯子肢體實驗室,以充滿動能的肢體精準詮釋文本,令人驚豔。此次再訪將帶來法國作家尚.惹內知名劇作《女僕》,導演林度完藉此突顯人類底層慾望的扭曲與變形,將以巨大的木頭衣櫃,象徵角色的真實處境與內在想像共存的空間,暗示她們的心理狀態。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香港導演何應豐來台執導 《吾鄉.種籽》 回溯身體與原鄉
差事劇團新製作《吾鄉.種籽》特邀香港資深編導何應豐來台執導,他從香港與台灣類似的人民遷徙背景出發,對「鄉」的概念提問,讓來自舞踏、南管等各種不同背景、國籍的演員,提供自己身體及原鄉的故事。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跨樂新視界」與「畫韻」音樂會 東西樂團碰撞 當代藝術的視聽盛會
由作曲家趙菁文策劃邀請,西方當代音樂天團「荷蘭新室內樂團」與活躍於台灣當代國樂展演的小巨人絲竹樂團將聯手演出「跨樂新視界」與「畫韻」兩場音樂會,藉由影像設計與類劇場的導引,將帶領觀眾遊歷現實、夢境與未知世界,進入超現實聲響異境。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NSO「布拉赫的貝多芬」 小提琴家布拉赫 一人兼三角的絕技挑戰
德國小提琴家布拉赫既是獨奏家也曾擔任柏林愛樂首席,並演奏兼指揮與馬勒室內樂團錄製過多張精采專輯。這次應NSO之邀訪台,他將獨奏兼指揮演出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以樂團首席身分帶領樂團演奏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曲》與巴爾托克《嬉遊曲》,一人兼三角的挑戰,讓樂迷引領以待!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國臺交台灣首演布瑞頓歌劇 《碧廬冤孽》 不達目的絕不停止的愛情悲劇
在新任藝術顧問簡文彬的規劃下,國台交即將在台灣首演亞洲難得一見的《碧廬冤孽》。這部英國作曲家布瑞頓的作品取材自亨利.詹姆斯的同名小說,描繪一場大宅院中的愛情鬼故事,將由女高音陳美玲擔綱主角女家庭教師,還特邀兩位來自英國的青少年歌手演出。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 跟隨樂響走上絲路 探索嶄新音樂地圖
在睽違台灣四年後,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在度帶著在這方音樂地圖上探索的成果獻給樂迷,將呈現各民族間交流特性的樂曲,如由《傑翠爾》、《夜思》、《編織》與《千馬奔騰》等文化傳統迥異的四首樂曲所融會的《絲路組曲》、雅各森《祭火廟》、阿德勒《皇家宮廷之樂》、達斯《史麗絲提》、法蘭克《萬歲!現代印加帝國指南》等,展現累積的深度思維與寬闊視野。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討論愛情 探析人性 《紅與白》 與張愛玲的暗黑慾望共舞
舞蹈空間舞團廿五周年之作《紅與白》,由鄭伊雯編舞、劉守曜導演,以舞蹈演繹張愛玲知名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編舞家鄭伊雯以自身生命歷程反身解讀文本,原作中一男兩女的關係則以九位表演者來表現,而生活中的日常物件也搬上舞台打造象徵。慾望是解讀這個作品的關鍵,舞作中充滿著雙人舞的對峙,卻又在推拉間彷彿衍生愛意……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林文中舞團轉型之作 《長河》溯行未來 期盼靜水流深
創團以來以「小」系列打造出舞團品牌特色的編舞家林文中,要用新作《長河》宣告舞團經營與創作方向的轉型——林文中舞團要變「大」了!把小劇場走過一遭的體悟沉澱帶回大劇場,是林文中目前所要做的,《長河》從去年《小.結》的身體思考出發,要「像河一樣流動起來,但河要流得長、流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