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上場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 人權園區沉浸式展演 重歷台灣的過往年月
黑眼睛跨劇團創團十年推出的年度新作《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發想自義大利作家巴索里尼的詩劇《夜長夢多》,鴻鴻以沉浸式劇場為主軸,邀請三位新生代導演創作三段橫跨日治、白色恐怖及原民題材的異境故事,並邀VR團隊參與製作,每場不到廿位觀眾將被分組體驗不同的感官情境。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娩娩工作室《上身不由己》 以跨越說盡孤獨 以黑洞映照自身
由新加坡劇作家鄒文森創作的《上身不由己》,主角「強」擁有多重身分,看似在任何情境都能自在轉換,卻也呈現許多內在矛盾與衝突,透過他與其他角色的互動,也照見現代人內心最深處的孤獨無解。導演林唐聿保留原劇的時空設定,呈現星國的「多聲道」文化,希望藉由新加坡的現況,刺激觀眾看完戲後的反思。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姚淑芬新作 將獨旅新疆經驗入舞 《塵漠的凝視》 探問自己真實的存在
旅行成癮的編舞家姚淑芬,新作《塵漠的凝視》將過往獨旅新疆的經驗編織成舞,刻意抽離舞蹈動作,以「行走」為核心,四位演出者在鋪滿沙土的舞台上,穿梭於層層布幕與多層影像空間之中,虛擬/現實、想像/真實、城市/荒野的交疊與錯過,姚淑芬想探問的是:「真實的存在是什麼呢?」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即時互動多媒體劇場《追》 藉科技讓表演自由 追尋自我的永恆課題
繼二○一五的《路》之後,白鷺鷥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持續跨界的藝術追求,將與一票明星創作者推出全新創作《追》。《追》的實驗精神來自於藝術與科技的交會,透過懸吊裝置、感應裝置結合光學感測、VR定位感應等動態捕捉技術,舞者更自由地展現;演出以〈尋〉、〈迷〉、〈殉〉三段故事建構,看似各自獨立,實則串起對當代社會的觀察,探討該往何處去、該如何自處等生存本質大哉問。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紅紅夫人的異想世界—奇徹斯特詩篇」 四分之一世紀的累積 蛻變、進化、無設限
「紅紅夫人異想世界—奇徹斯特詩篇」音樂會,為台北室內合唱團在經歷一連串蛻變及昇華後的初試啼聲,累積了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能量,試圖在音樂中再次破繭而出。從本場的曲目來看,充滿了對於大自然的崇敬,宇宙的探索,未來的想像,過往的緬懷,也正是藝術總監陳雲紅的生命哲學。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2018利澤偶聚祭 與偶相伴 來趟藝術村的輕旅行
由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在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所舉辦的利澤偶聚祭,將在十一月中的週末連續舉行三天,這次仍邀請國內外精采偶戲演出,還有藝術對談,以及延伸到利澤老街的藝術家市集、魔幻箱劇場等。秋高氣爽的時節,來趟輕旅行,與偶散步看戲,愜意又自在。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阮劇團與李銘宸《再約》 熱炒店裡的浮世場景 無路可出的人生片段
由阮劇團製作、李銘宸執導的《再約》,是阮劇團第三屆「劇本農場」計畫的作品之一,描繪在熱炒店一隅,一群約了聚會的同學、同事,那些如同萬年連續劇情節的過往,以及看似要解決卻什麼都無法解決的現在。李銘宸將以四面式舞台,呈現這個上下場繁多、看似流動不止,卻無路可出的浮世場景。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果陀劇場《悲憫次神的兒女》 充滿聲音的寂靜 不發聲亦能相守
果陀劇場新作《悲憫次神的兒女》由資深劇場導演楊世彭執導,屈中恆與王曉書主演,這個曾為聽障女演員麥特琳奪得奧斯卡影后的劇本,描述聽障人與健聽人之間的磨合過程與愛情故事,楊世彭將以寫意舞台讓男主角的回憶流轉其中,且在視覺部分表現澎湃豐富的靜謐與喧囂的簡約。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在世界中心叫不到計程車─於是改搭Uber》 最親密的陌生人 密閉空間裡的四城故事
台南人劇團導演廖若涵從搭乘計程車與司機聊天的豐富經驗出發,與編劇王健任以集體編創形式,發展出新作《在世界中心叫不到計程車—於是改搭Uber》,將述說發生在台北市、雅加達、胡志明市和新加坡的四段計程車故事。而在劇場中如何讓故事完滿串接,敘事視角從一輛車,跳上另一輛車,讓故事在路上流轉徘徊,是此次製作的最大挑戰。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以身體為觸媒 意義各自解讀 古名伸《夷希微的凝視》 重探舞蹈本質
「其實夷希微這個題目,就是沒有題目的意思!」古名伸笑著說。台灣接觸即興與即興舞蹈的資深能手古舞團,今年成立廿五周年,即將在十一月推出新製作《夷希微的凝視》:上半場《夷希微的凝視》是藝術總監古名伸的新作,下半場是由全體團員與現場樂手即興的《亂碼2018》,由編創與即興兩個切面,映照出古舞團長期以來對舞蹈的思考與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