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上場

PAR /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融入戲劇和舞蹈,采風樂坊為國樂找新路 《十面埋伏》 傳統器樂搬演「楚漢爭霸」

《十面埋伏》將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化為十首樂曲,全場以兩座三呎六的大型太鼓為主軸,傳統樂器音響鋪陳戰況情境,現場除了琵琶保持是坐姿演奏外,其餘樂器全部站立演奏,甚至在演奏時需一邊跑跳一邊彈奏,以肢體表演敘述歷史故事,以器樂化身歷史人物。配合舞台、燈光、道具,讓觀眾重回公元前二○二年的戰爭場景。

PAR /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科技與聲音共築當代藝術新趨勢 「異響」打造另類聲音舞台

在科技產業國巨基金會的贊助下,「在地實驗」策劃的「異響」國際聲音大展將呈現聲音無遠弗屆的範疇,將在國內一向被視為冷門、甚或地下化的聲音裝置/聲音視覺藝術,首度搬上美術館舞台。

PAR /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吳興國用「丑」戲解譯貝克特密碼 《等待果陀》荒謬嬉鬧中有禪意

吳興國套用李立群的話說,《等待果陀》是一部貝克特密碼,只要創作者一不留心,便會陷入泥沼,迷失其中,而觀眾則會昏睡不醒人事。吳興國破解密碼的方式是四兩撥千金,將《等待果陀》定位為「很丑」的戲。兩名丑角在百般無聊的等待中,以荒謬嬉鬧說盡人生禪意。他笑稱對演員唯一的要求是「不讓觀眾在劇中人孤寂漫長的等待中睡著」。

PAR /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顛覆預兆顯示的命運?! 舞作《信不信由你!》 東西舞者挑戰「迷信」

出身台灣身受西方舞蹈訓練的林向秀與周書毅,與來自西方卻到台灣學太極與武術的舞者情侶Robert Regala與Joelle Arnusch,將以個人經驗再來一次「混東西」,要在中西傳統迷信及古老神秘的恐懼背後,探索顛覆原有的想像及認知。

PAR /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陳勝國《王子復仇記》 以喜劇顛覆復仇的意義

明華園慶祝創團七十七週年的重要大戲《王子復仇記》,乍聽之下彷彿要向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取經,但其實和莎劇一點也扯不上邊。編導陳勝國說,新作以喜劇型態來鋪陳,要讓大家重新思考「復仇」的真正意涵。

PAR /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現代舞蹈vs.傳統扯鈴 《嬉遊舞鈴》開創表演新境

舞鈴劇場的《嬉遊舞鈴》順利入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追求卓越計畫,實現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的終極夢想,大聲向觀眾歡呼:「It’s my show time!」舞台上,跳躍飛舞的鈴、七彩發光的繩、以及舞者們優美的肢體律動,將徹底顛覆所有人對扯鈴的舊有印象,舞台上還將呈現高度超過十公尺的「超級螞蟻上樹」,肯定讓觀眾看得目瞪口呆。

PAR /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作家出場 生命透鏡折射出的炫麗彩暉

班雅明的神秘洞見、楊逵的冷靜義憤、宮澤賢治的世故童話,看似矛盾衝突的素質,在他們生命中衝激結合,組構了奇異的透鏡,再從那無法模仿、複製的透鏡中,折射出永不褪色的光譜來。

PAR /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台灣的視障表演者與法國的蒙眼舞者 台法合作《鼴鼠計畫》 演出「看不見」的舞姿

此次峇思蔻麗舞團導演Anne-Marie Pascoli帶來兩名舞者,加上曾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發表盲人舞蹈《靈蕊》的法籍舞蹈家愛蜜莉,與六至八名曾到東京、上海、香港演出的台灣視障表演者進行《鼴鼠計畫》工作坊。明眼舞者將從頭到尾戴上眼罩,與視障舞者一起站在相同的「黑暗」基準點跳舞

PAR /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作家入戲 之一 身體是商品,愛情是消費 林奕華發動《班雅明做愛計畫》

《班雅明做愛計畫》是一場尋找一夜情伴侶的遊戲。一名班雅明筆下的「城市閒蕩者」,要在這城市內跟一百人發生親密接觸, 但他不要去明白這一百人,不要了解,不要認識,只要沒有目的把這一百人當成一個被他閒逛的城市,又或是被消費的商場。

PAR /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畫中美人盛小雲,台商企業主也瘋狂 蘇州評彈來台 推出「盛小雲專場」

大陸曲藝家形容,在書臺上,盛小雲宛如一片出岫的輕雲,清純淡雅,從容安詳,端莊凝重而又不失柔媚明豔。這次在盛小雲專場中,將演出紅遍大江南北的招牌劇目《啼笑因緣.遇鳳》,以難度最高的一人單檔,集「生、旦、淨、末、丑」於一身,出神入化的分身表演各種角色。